惯例下,“晋王”之爵,便是诸王中最尊贵的。
更别说宋承周统,五代之中,从无明立太子先例,当年柴荣继位前,就是“晋王”一爵。
将赵德秀封为晋王,加上在封赏诏书中,赵匡胤多次以“太宗”之代称,表示对赵德秀的期望。
这种种表现,等于是赵匡胤是在向天下人宣告——不用猜,赵德秀便是大宋二代之君!
除却明示赵德秀是大宋储君外,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组建神武军。
这等于是让赵德秀,可以直接掌控一支军事力量!
节度使本就有开府之权,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以王爵开府,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意识到,赵匡胤是想赵德秀建立一文一武两套班底。
晋王臣属,为文。神武臣属,为武。
这样一来,等来日赵德秀继位后,赵德秀即可用成熟的文武两套班底,组建出一套完全忠于他的中枢。
还有将南征众将论功行赏的权力交给赵德秀。
这是让赵德秀在军中进一步培植势力,进一步收服军心!
在这种种安排下,河南尹、尚书令、同平章事等尊荣官职,竟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封赏内容太多,封赏寓意亦太深重,让殿内众臣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而当众臣渐渐反应过来后,纵算赵光义、楚昭辅、王仁瞻等人在心中悲叹,但没有一人觉得此番封赏太过。
平叛、灭国两件大功在身,谁敢有所置喙。
在这两件大功面前,若有人敢提出异议,嗷嗷待哺等着封赏的数万禁军,就能将他们给生吃了。
若主帅的战功都敢轻视,怎能保证将士们的战功被公平对待。
另外赵匡胤的封赏,并未脱出“五代先例”的范畴。
历任五代帝王,为保证来日社稷存续,本就喜欢给储君大量权力。
只是过往的五代储君,无一人能守住就是。
相比于慢慢反应过来的大臣们,各国使节还依然处于震惊中。
各国使节,由于见识所限,可能没大臣们想的那么深。
但听完封赏诏书后,各国使节心中都有着一道惊叹出现:
“中原出现了一位像天可汗的储君!”
当这道惊叹出现在心中,各国使节的脑袋,变得蜷缩了起来。
赵匡胤知道他的封赏,会给殿内众人造成相当大的震撼,故而他给了众人反应的时间。
在见到众人大多反应过来后,赵匡胤方才高声呼道:
“晋王!”
于赵匡胤的高呼下,身穿王服的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