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的自荐,套上“为大宋社稷考虑着想”的帽子。
赵光义的第一层解释,让赵匡胤点头。
赵匡胤很高兴,赵光义能有这一番觉悟。
“臣亦知陛下有立太原王为储之意。”
说到这一句话时,赵匡胤的脸色微变,但并未出言否决。
当赵德秀成为宗室首王后,他的这一层心意,很多人都能看的出,这当中自然包括赵光义。
“太原王天资英岐,确为储君佳选。”
赵光义语气“诚恳”的表示支持赵匡胤的选择。
而赵光义的支持,让赵匡胤面露笑意。
宗室同心同德,是每一位帝王都想看到的。
“然太原王在武功上已有建树,文治方面却无有声名在外。
况且太原王婚事将近,一国储副,开枝散叶,怎可拖延?
淮南之乱,难伤国家根本,何须太原王亲自出马!
今国家新政初始,正是百废俱兴之际,陛下当留太原王在身边悉心教导。
待日后灭国之战时,再让太原王出征便是。
陛下如周武王,臣愿为周公,护卫大宋千秋基业。”
说到最后,似乎是触及到内心最“真切”的渴望,赵光义的语气中已带上些许哽咽。
而这一番哽咽,让赵匡胤动容不已。
赵匡胤伸出手,高兴地抚着赵光义的背道:
“你能有周公之志,朕很是欣慰。
然战事凶险,你又从无征战经历,朕不能不抱有担忧。”
待说到这一步,赵光义知道成功就在眼前。
“臣自幼熟读兵书,酷爱兵法,陛下是知道的。
臣虽从未上过战场,非臣不愿,在于以往年幼,如太原王一般托于陛下羽翼下。
为国征战,乃臣宿志。
另陛下可派良将辅佐,臣纵一时智漏,必听从良将所言,不致兵事有变。”
赵光义知道在军略上,赵匡胤对他的能力是有担忧的。
赵光义的话让赵匡胤沉思起来。
以往他觉得赵光义军略有缺,主要是主观判断,在潞州之战前,他亦不觉得赵德秀具备将才。
赵光义不是没可能如赵德秀般,是一颗蒙尘明珠。
再加上赵光义的保证,让赵匡胤渐渐下定决心:
“好,这一仗就由你去。”
“然你要切记一点,李重进是宿将,万万不可轻视。”
见赵匡胤终被说动,赵光义不由大喜。
抑制住心中喜悦,赵光义面露冷静的一拜道:
“陛下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