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书屋 > > 宋秀 > 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

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2 / 6)

见赵匡胤问及具体事项,赵德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设知州当急,设通判当缓。”

知州,全称应该是“权知某州事”。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便是“州”。

而州的最高长官,号为刺史。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州刺史,常为各地节度使兼任,几成定制。

这一定制,致使各州皆掌握在武臣手中,地方税务、军务、政务、刑务,人务,皆不从中央,地方自决。

久而久之,藩镇骤起,遂荼毒百年。”

为何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屡禁不绝,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如赵德秀所说,畸形的地方制度,让各镇节度使实际上成为春秋时的各诸侯国。

有这客观因素,中央要是还能集权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既然是制度出问题,那就先拿制度开刀。

“委派文臣为知州,形成定制,以夺刺史之权,以分节度使专制之势。

文臣主州,以文制武,确是上策。

然天下战乱未定,文臣主政一方后,对军务定知之甚少。

若再派通判监辅,一遇要事,两相推诿,掣肘多端,则州境必乱。

州境一乱,大宋何安?”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担忧。

宋代皇帝放任“冗官”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在于“分散事权。”

就好像通判之于知州,知州是一州的最高长官,统管一州军政要务。

然通判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单单在于监督,是在于“平行共事”。

“平行共事”,再加上“文臣”二字,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必定会产生:

无休止的内讧,无休止的攻讦。

从事实上来说,这一乱相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可若想着靠这一层,来加强中央集权,不出三十年,大宋的国力会日益孱弱。

地方各州就宛若每块砖石,众多砖石紧密联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大宋社稷的基石。

各块砖石一旦出现裂缝,基石崩裂基本就已进入倒计时中。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陷入了深思。

思虑一番后,赵匡胤问道:

“若不分散事权,知州虽是文臣,无法举兵谋逆。

然专权之下,若一地知州为野心之辈拉拢,亦难免会成大患。”

“这一隐忧,你该如何解决?”

在赵德秀的步步阐述下,赵匡胤已渐渐将他当做可一同探讨新政的人。

凡有所否,否

最新小说: 一人:八奇技强?可我内丹已成! 从柯南元年开始建立穿越者联盟 大小姐淫乱日常(NPH) 轻轻【NP】 漫漫长夜 普普通通打工蛇[末世] Re0:当代剑圣竟是我哥? 潮来不钓(年上1v1) 天下凶神 冲喜侍妾(古言1v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