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赵德秀的计策,冠上妙计二字。
而对于这一笃定,众臣心中都无异议。
赵德秀这次取得的大胜,直接奠定他在众臣心中新的定位——非良将之资,乃名将也!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吕端正色说道:
“在臣离开上党前,郡侯交给了臣一批人带来泽州。
那些人皆是敌军将领家属。
郡侯以为,不如让那些家属上得阵前,让他们向敌军宣示大义。
如此一来,敌军必溃!”
吕端话音刚落,众臣中的沈义伦就率先开口赞道: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郡侯所献,却是一条妙计。”
“郡侯此举,既可破敌,又可向天下人昭示我朝仁德之心。
却是上佳之策。”
沈义伦话音一落,楚昭辅便“由衷”的出声附赞。
见沈义伦及楚昭辅两位赵匡胤的智囊,都出言赞同了,其他大臣自不会有异议。
听见众臣们的附议声后,赵匡胤眼中的笑意快要溢出来了。
有着平定潞州之功,再有今日的攻心之计,平定李筠的这一战中,赵德秀已是无可争议的首功。
作为赵匡胤的心腹,沈义伦看出了他的意动。
接着沈义伦便出身公然提议道:
“太原郡侯功大,功不赏,则令不行。
还望陛下封赏。”
沈义伦这话一出,又引得了大部分大臣的赞同。
上一次赵德秀拿下壶关后,本来就要议他封赏一事,却因赵匡胤未同意而作罢。
而这一次赵德秀的战功太大,若再不进行封赏,的确不太合适了。
身为君父,赵匡胤又怎会不愿封赏赵德秀呢?
先前他压着不大肆封赏,是为了帮赵德秀打磨好升迁的每一步根基。
今时机已到,赵匡胤自然要好好封赏他的儿子一番。
望着帐外的一棵用来遮阳的粗壮桐树,赵匡胤心中已有计较。
在众臣为赵德秀的请功声下,赵匡胤开口说道:“什么太原郡侯?”
赵匡胤这话一出,众臣顿时愣住。
在众臣疑惑的目光下,赵匡胤走到那棵桐树下,而后伸出手摘下了一片桐叶。
迎着一些大臣已然有所猜测的目光,赵匡胤取出随身匕首,将手中桐叶削成玉圭状。
玉圭者,帝王,诸侯王专用礼器也!
接着赵匡胤便来到礼部侍郎刘温叟身前,将手中玉圭交给他当众说道:
“今后,唯有太原郡王!”
天子无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