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
历史上刘继业曾向北汉末代君主建言过:
“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
从这番建言足以看出,刘继业是不反对北汉投入大宋的怀抱的。
并且刘继业对契丹的敌意很大。
刘继业出生的麟州地处西境,西境自安史之乱之后,就多有胡人作乱。
自小在胡人作乱的环境中长大,刘继业对胡人有天然的敌意很正常。
“讨四方之胡”,想来是他从小就立下的理想。
而刘继业明知北汉国力弱小,却还一直尽心侍奉北汉历代君主,无非是在报刘旻对他的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将军大义。
然纵使刘旻对将军有知遇之恩,刘钧对将军不亦有冤屈之愧吗?
待伏牛山一战传遍天下,天下人都会知道,先前刘钧疑将军有二心,是他有眼无珠。
一恩一愧,自能抵消。”
赵德秀的话,让刘继业陷入沉思中。
刘继业能判断出,赵德秀所言非虚。
两万汉军在他手中安然无恙,一落入刘继恩手中就全军覆没。
事实胜于雄辩。
估计此战后,世人皆会将刘继恩比作赵括,而将他比作蒙受反间计的廉颇。
五代中是不讲究愚忠的。
见刘继业有所沉思,赵德秀继续说道:
“乱世之中,各方争雄频频,强则强,弱则亡。
今日一战,河东精锐尽丧,离败亡之日不远矣。”
“你是将才,如战国赵之廉颇,李牧,何必屈居在一气数将尽之国?
北汉国力贫弱,又哪能承载起将军心中的大志。
四边之胡,以契丹最盛。
华夏诸国,以大宋最强。
北伐契丹,复我燕云,唯我大宋,方可为之!”
说这番话时,赵德秀脸上豪气尽显。
在以往,赵德秀大多以谦逊形象示人。
可再如何谦逊,身为大宋皇室中人,赵德秀是有着志在天下的使命感的。
这天下脏了数十年,是该好好的扫上一扫了!
赵德秀语气豪迈,令刘继业不由得心驰神往。
若是旁人说这番话,刘继业大多可能会嗤之以鼻。
可赵德秀不一样。
论身份,赵德秀是宋帝长子。
自先前宋帝对赵德秀的种种封赏来看,宋帝对赵德秀的钟爱之情几乎路人皆知。
当然若单凭着这层身份,刘继业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