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台老式手动剪辑台。
它们占据了大半空间,结构复杂,有大小不同的齿轮,曲柄和轨道,还带着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类似缝纫机踏板的东西。
旁边还有几台剪辑机,这是一种可以同时查看画面和听到声音的神奇机器,操作起来需要手脚并用,既看放大镜里的画面,又要用脚控制播放速度,手里还要随时标记或剪断胶片。
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男女坐在剪辑台前,神情专注。
有的在小心翼翼地粘接胶片,有的脚踩着踏板,眼睛紧贴放大镜,手指轻轻推动胶片,在寻找一个精确的剪辑点,手中锋利的剪片刀蓄势待发。
——————————
一位老师傅接待了他们,看完介绍信,确认了身份和来意,老王师傅原本公事公办的态度立刻变得热情了不少。工业部牵头,动用军用直升机拍的片子,这分量可不轻。
"哎呀,欢迎欢迎,许师傅,有日子没见了,这位就是介绍信上说的苏干事吧?真是年轻有为,工业部里点将的英才啊。"
老王师傅笑容满面,招呼助手,"小张,赶紧,给苏干事和许师傅他们安排个工作台,最边上那个二号台空着呢,把机器都给调试好。"
老王师傅转向苏长顺,态度非常配合:"苏干事,您放心,台子和设备随便用,需要什么耗材找小张领,至于片子怎么剪,那是你们创作的事,我们这原则上不插手,就是提供场地设备和操作支持。不过嘛,"
他话锋一转,带着点自信和自豪,"厂里老师傅多,经验丰富,要是剪辑上遇到啥技术难题,或者想听听专业的建议,随时找我们就行。"
这是既给了充分自由,又暗搓搓地表达了京影厂的专业素养和提供帮助的意愿。
苏长顺心下了然,笑着客气道:"多谢王师傅,太感谢了,您这地方,看着就专业,我们初来乍到,就是需要您这样的老师傅多多指点。"
简单寒暄后,苏长顺和许富贵将沉重的胶片箱放在了分配好的二号剪辑台上。
面对这个布满旋钮,杠杆,踏板和放大镜的精密仪器,苏长顺有点懵。
上辈子他对剪辑的印象停留在键盘鼠标加鼠标拖动的数字非线性编辑,那叫一个便捷直观。
眼前这个?这是最古老的剪辑手法了,纯物理手工,这活儿费精力的很。
许富贵倒是显得很从容,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他拍拍苏长顺的肩膀:"苏干事,甭担心。看我的,这玩意儿,原理都差不多,手熟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