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深度沟通拉近距离…就看哥怎么把技术讨论变成心灵碰撞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剧本摊开在播音室的桌上,他和李晓梅并肩而坐,偶尔因一句精彩台词或争论而靠近的身影…
下一步计划:休息日约看电影,苏长顺在心里给自己比划了个完美路线图。
根本用不着啥花样表白,只要在厂门口偶遇,以感谢帮忙润色剧本的名义,邀请对方革命友谊升华一下。
看看体现新社会风貌的电影,丰富精神世界…这事儿,基本就成了一大半。
他还是很明白这年头处对象的潜规则。
姑娘家答应跟你单独出去看电影,那就是释放信号。
只要李晓梅点头赴约,两人在电影院门口或是灯光昏暗的影院里这么一站,一坐,落到有心人眼里,立马就会成为处对象的铁证。
要是姑娘不乐意,压根就不会露面,甭管是害羞还是没看上,只要不来,就是婉拒。
这种高效,直接,心照不宣的模式,反而省去了后世那些暧昧拉扯的麻烦。
几步路的距离,苏长顺心思已经转了几个来回。
等他跟着李晓梅走进播音室,那扇厚实木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隔壁的喧杂。
小小的播音室瞬间安静下来。营造出一种微妙的,带着点私密感的氛围。
李晓梅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剧本小心翼翼地放在桌面上,深吸一口气,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翻开了第一页。
苏长顺不动声色地拉过旁边一张椅子,在她身侧坐下,距离控制得不远不近——既能展现指导的姿态,又不至于让她不适。
"晓梅同志,你看这里…"他指着第一幕开头一段对杨大锤的描述,声音温和而充满磁性。
"我觉得,我们工人阶级的技艺,是不是可以用更具体,更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那种震撼?比如他闭着眼,手搭在轰鸣的铁疙瘩上,猛地睁开眼,喊一声——就在这儿,问题齿轮在第三个传送带轴内部向左偏移两毫…这样是不是更有画面感?更体现技术的扎实?"
李晓梅抬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用力点头:"是,是这样,苏同志你这句台词写得好,立刻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她甚至不自觉地模仿着念了一遍:"就在这儿…这把技术体现的好带劲啊。"
声音清脆中带着点感染力,不愧是播音员。
苏长顺心里给自己点了个赞。
他心里想着:嗯,晓梅同志这模仿能力真不错,声线可塑性强,以后生闺女遗传好。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