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吟风弄月,还在鼓捣些什么?尤其是……那些看似‘有益民生’的勾当。”
“殿下的意思是……?”
“比如,修书。”李承乾缓缓道,“修一些……看似无害,却可能藏污纳垢的书。”
“是!”杜荷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就在李承乾暗中布网的同时,李泰也并未完全沉浸在“父慈子孝”的幻象中。
他深知李承乾绝不会轻易放过他,暂时的安宁之下必然暗藏着更大的风暴。
他必须巩固这来之不易的优势,甚至要试探着,能否借此机会,稍稍扭转一下被彻底边缘化的命运。
他想到的,同样是“文事”。既然直接议政是禁忌,那么做一些风雅且看似关心民生的学问,总该无妨吧?
这一日,李世民心情颇佳,与李泰谈论了一阵前朝诗文后,随口问起他近日在做何消遣。
李泰心中一动,觉得机会来了,便恭敬答道:“回父皇,儿臣闭门思过,深感往日虚浮。
近日除了温习经史,亦觉民生多艰,农事乃国之根本。
故而召集府中几位通晓农事的学士,试图整理前代农书,参以时人经验,编纂一本《新修劝农书》,旨在汇集各地耕种、水利、蚕桑之法,若成,或可惠及地方百姓,亦算是儿臣闭门思过期间,为社稷尽一份微薄心力。”
他刻意将动机说得无比纯良,姿态放得极低。
“《劝农书》?”李世民果然来了些兴趣,“这倒是一件实事。你府上何人主持?”
“主要是大学士苏勖在总揽其事。”李泰小心翼翼地说出这个名字,观察着李世民的脸色。
“苏学士博览群书,于农事亦有钻研。此外,还有几位对地方农情熟悉的宾客从旁协助。”
李世民闻言,未置可否,只是淡淡道:“嗯,关注农事是好的。
苏勖…朕记得他。
不过,青雀,编书之事,务求严谨,不可徒耗人力,更不可借此交结外官,干预地方事务。
你当好生读书修身,此书之事,徐徐图之即可。”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泰心中一凛,知道父皇这是在敲打他,不要借着编书的名义扩大影响力或结交官员,连忙低头应下。
虽然没能达到更进一步的目的,但至少成功地将自己“关心民生”的姿态和苏勖的“实干”提到了父皇面前,这在他看来,也算是一步小小的进益。
然而,李泰并不知道,他这番小心翼翼的“献策”之举,恰恰为李承乾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和攻击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