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打算星夜前往下一个城镇,第二日早上休息,傍晚时候继续开工。
有着内阁开具出来的路引,一路上自然是畅通无阻。
正欲开拔之时,有一个瘦小少年从后头跑了上来,连忙对着朱应槐通报着说道。
“禀院长,适才咱们收到个信件。”
说话间,他将一封装裱精美的信函递给了朱应槐,朱应槐坐在高头大马之上,微微皱眉说道。
“里头讲了什么。”
“这”少年颇有些尴尬地摸摸脑袋,“院长还没有教,咱也不会。”
朱应槐颇有些无奈。
这少年名为陈洪,乃是前些日子路过一渔村救下的孤儿,碰到之时他已然奄奄一息。
见其性子伶俐,于戏剧相声之道上,颇有一些天赋。
朱应槐便留在身边当个学徒,也算是给他一条生路。
可惜这少年自小困苦,不认识多少字。
“罢了。”朱应槐叹了一口气,将那信封接过来,还不免教训说道。“明日多写一百个大字,若想成角儿,这刻苦是万万不能少的。”
“谢师父教诲”
名为陈洪的少年人缩了缩脑袋,却很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将这吩咐记在了心里。
“什么信?”张元昊骑马在旁,见朱应槐看得有些怔怔出神,不由得有些好奇。
朱应槐缓过神来,将那封信递给张元昊说道:“乃是魏国公徐邦瑞发来的信函,让咱们前去应天一叙。”
“魏国公?”张元昊愕然,“他请咱们做甚,我等乃是靖难功臣,与他这位开国元勋,可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自永乐靖难以来,新封的靖难勋贵与开国旧勋素来疏远。
开国勋贵给朱元璋杀得七七八八,唯有剩下魏国公这一脉还算是有些显赫。
然魏国公一脉世代镇守应天,实在是跟京城内勋贵没有什么瓜葛,更不要说什么跟他们这群靖难功臣叙旧。
况且,朱应槐与张元昊二人还是小辈,这魏国公专程来信来请,是不是有些太过怪异了?
朱应槐眉头紧锁:“想必是为了新政之事。”
“新政?”张元昊有些不解。
朱应槐四处看了看,低声说道。
“随我来。”
二人策马寻了一处僻静之地,朱应槐这才解释说道。
“你却不知么?那魏国公一脉世代镇守南京,不单单是受着荣华富贵,百年以来于江南根基深厚,吞并小民田产,侵占卫所土地,这些事情可都没有少干。”
张元昊愤然:“魏国公府竟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