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黑后,狄公潜入官邸,突然遇到了麻烦。
“话说那狄公大吼一声‘何人?’.却见太湖石后闪出一人,那人盯着自己,神色空洞怪异,随即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之中.难道是鬼怪作祟.”
柳先生言语生动,将诡异的气氛给营造了出来,让堂内的茶客们几乎噤声了。
适才有轻视之意的茶客,此刻也起了兴趣。
平日里他们听得都是什么粗制滥造的才子佳人,哪里听过这等细糠?
真正好些的,如水泊梁山、三国等等,早就被说书人给讲烂了,大家都已经听腻了。
忽来上一篇勾人的故事,如何能够不放过?
“有点意思!”朱应槐伸头看向台下,耳朵朝着说书人的方向,似要听得真切一些。
随后,故事继续推进。
“狄公取得一封书函.”
“乔泰、马荣乔装上花船查看取得一紫绫面包袱.”
“忽听得街上锣鼓声响起.第一出乃是《断指认夫》.第二出乃是《杏核断案》.”
剧情讲到狄公看戏,已然达到了高潮。
便连张元昊也被吸引住,他立即唤来小二,指着台下的“柳先生”说道。
“去给柳先生添上一杯好茶,茶钱算在我账上。”
“得勒!”
小二立马乐呵呵的去办。
朱应槐也连连赞叹说道:“这发展有趣!不知是何人写的话本,我自诩浸淫小说话本多年,却未见如此新颖的故事。”
明代有公案小说,可大都剧情死板,哪里有后世推理小说来得跌宕起伏。
张允修以《大唐狄公案》为蓝本,再做了一定改编,不愁这些人不喜欢。
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唐狄公案》的故事发展像是过山车一般,让听众心中情感忽高忽低,却像是上瘾了一般。
得了好茶,柳先生的演绎也更加卖力,他嘴里出发一声爆响。
“锵地一声,这铜锣掉落地上,狄公心中仿若一声炸雷.他恍然大悟说道‘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故事到这里,所有听众都伸长了脖子,闭住呼吸,想要听后续真相到底如何。
朱应槐和张元昊也不在厢房了,二人趴在栏杆上,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真相是如何?快说啊!”
朱应槐急得直跺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