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深远,不由得为之动容了。
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或是波澜壮阔的场面,只是通过男女主角交换信件的方式来逐步推进故事的发展。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小在一个村庄长大,之后又考入了同一所重点大学。他们都立志于毕业后重新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但毕业时他却一改初衷,选择留在城市就业。而她则无怨无悔地选择回到贫困的故乡,当一名中学教师。曾经恩爱如漆的恋人,在面对人生理想的不同选择时,最终还是劳燕分飞。她回到了故乡教书,给学校带来了新鲜开放的气息。她是一个好老师,学识丰富,性格真诚,不仅授予孩子们知识,而且更愿意与他们一起相处。孩子们都很尊敬和喜欢她。而他则进入了大企业,每天的生活由虚情假意、阿谀奉承和尔虞我诈组成。他试图踢掉每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并以此为标杆,来印证虚假的繁荣声色。时间的流水冲刷着两人的感情,但还是不能把一切连根拔掉。分手后,他们彼此都不能忘记对方,依然保持着通信,都希望对方能回心转意,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但心里又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想说的话越来越少,写信的间隔越来越长。现实的大门关闭了两人之间的联系。一天,他收到家里的来信,说她在一个雨天送几个孩子回家,送完之后在路上遭遇了泥石流,被冲到了山下的江里,尸体至今也未找到。他的眼睛一下子模糊了,像蒙上了一层潮湿的雾。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她教书育人的那所学校。当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展露笑容的那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曾经的爱人。他透过朦胧的泪眼,看见她伸出手在向他召唤……
小说以观察入微的笔触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处理得丝丝入扣。作者没有刻意描述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而是娓娓诉说能引起每个人心灵共鸣的情感,如同向所有人的心灵说话。整部作品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鸿影读后大为赞赏。他用严肃而激动的口吻对她说,他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求和探寻,看到了一代人的精神处境和内心困惑。
赞赏之余,他也不忘指出小说中的一些瑕疵和弊端。小说的情节虽然发人深省,但编织得不够紧凑。他告诉她,人物和事件息息相关,人物要想显得逼真,情节须得发展得流畅贴切。小说的情节应像郁郁葱葱的草木中修饰得极富匠心的一组凉亭,人物各凭自己的意志走进这些亭子中,然后又以不同往昔的面貌离开。冬兰赞同鸿影提到的关于人物和情节的观点,但她同时也看到了两者之间其实是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