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朝廷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
“根据后汉书和晋书的记载,当时朝廷的触手可以伸到乡村。”
“从乡到村,有多达三四十名官吏进行管理。”
“每个村子都建有高墙,村民几时几刻出门耕作,几时几刻下工回家,都有严格的规定。”
“规定甚至详细到,下工回家必须要携带一捆柴火,否则就要被批评。”
“在农闲时节,村子还会将所有青壮集中起来,开挖公共水渠,修筑公共道路等。”
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敦煌文书的记载较为详细。
只是这年头敦煌莫高窟还没有被发现,马钰自然不能采用它的数据。
只能从后汉书和晋书寻找论据。
所幸,朱元璋和马皇后他们已经被前面的课给折服,并没有产生怀疑。
不过他们也有疑惑:
“你家长辈是如何确定这个比例是否健康的?”
马钰回道:“看粮食的人均产量。”
“汉朝时期,平均每个人一年可以生产两千一百五十斤粮食。”
“唐朝时期平均每个人一年可以产两千四百斤粮食。”
“而之前我们计算过,一个人一年需要消耗五百六十斤粮食。”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平均分配,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够天下人吃三到五年。”
“我家长辈就是根据这个数据,来推断人口和土地比例是否健康的。”
朱元璋和马皇后再次感到震惊,连这种数据都能统计的出来。
马钰背后家族的能量远比想象的要大的多,他们掌握的资料,也定然远超常人的想象。
如此强大的家族,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亡了。
关键是那么多知识也跟着失传,实在让人惋惜。
还好,他们家族还传下来一根独苗。
虽然未能将家族学问学全,但至少也留下了一些影子。
而现在,他们却要靠着这些影子来治国。
一想到这些,夫妻俩就难受的想哭。
马钰不知道两人的想法,自顾自的说道:
“粮食产量如此高却还出现饥荒,大多数时候不是生产端出了问题,而是分配端出了问题。”
分配端?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露出不解的表情。
这次马钰没有给他们单独解释,继续往下听,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谁是财富再分配的主体?朝廷。”
“朝廷通过税收,将部分财富收集在一起,维持国家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