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皇帝忧心忡忡地问。
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增兵,有的建议筑城,但都需要巨额军费,而国库刚刚好转,难以负担。
林乔看准时机,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策,可消倭患于无形,且不需朝廷多费一钱!"
"哦?"皇帝眼前一亮,"林卿快讲!"
"倭寇之起,实因海禁太严。"林乔侃侃而谈,"沿海百姓以海为田,禁其生计,必铤而走险。若开放部分港口,允许商民合法贸易,则良民有路,倭寇自然消弭。且可设关征税,充实国库,一举多得!"
朝堂上一片哗然。开海禁?这可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
"陛下!"孙侍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海禁乃祖宗之法,岂能轻改?林乔此言,实为祸国之论!"
"孙大人此言差矣。"林乔早有准备,"太祖定海禁,是因当时倭患猖獗。如今时移世易,当因时制宜。且有限开放,并非全废海禁,有何不可?"
双方激烈辩论,皇帝听得认真,却未当场表态。退朝后,林乔被单独留下。
"林卿,开海之议,朕甚感兴趣。"皇帝在御花园边走边说,"但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卿可先拟详细条陈,朕将亲阅。"
"臣领旨。"林乔心中暗喜。虽然没有立即批准,但皇帝显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兴趣。
离开皇宫时,夕阳西下,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林乔望着这壮丽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青山县的小小知县,到如今参与国家大政的户部侍郎;从最初的农业改良,到现在筹划开海贸易...这一路走来,荆棘满途,却也充满意义。
回到吏舍,小树正在院中摆弄那个西洋自鸣钟,见他回来,兴奋地喊道:"爹!我把它拆开又装回去了,原来里面是这样的!"
林乔走近一看,钟表内部精巧的齿轮机构完全暴露,有些零件还被小树重新排列过。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拆解过的钟表居然还在走动!
"你...怎么做到的?"林乔难以置信地问。
小树歪着头:"就是看着它们怎么咬合啊。李兄说佛郎机人有专门讲机械的书,要是能读到就好了..."
林乔突然意识到,儿子展现出的这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动手能力,或许正是这个国家最需要的品质。固步自封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
夜深人静,林乔再次提笔,精心完善《请开海禁疏》。这一次,他加入了更多具体措施:选择几个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