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左右或有人谏曰:
“今李翊大军尽出,欲渡河袭邺。”
“陈地必然空虚,不妨举大军去陈郡,迎取天子。”
“则李翊必引军还,我道却于半道击之,则李翊可破,河南可定也!”
袁绍大怒,叱道:
“汝等小辈,岂知兵法?”
“李翊惯于用兵,我大军在此,行速岂有李翊快耶?”
“若使其渡河袭邺,我军救之不及,则孤无家可归矣。”
“向者官渡一败,乃彼不肯出战,只与我军相持。”
“故使我军性命尽数系于乌巢一地。”
“今彼主力尽出,我大军以逸待劳,岂可坐失良机?”
袁绍晚年“干大事而惜身”的性格缺点,被无限放大。
尤其在经历了官渡一败之后,他已不敢再用出“险招”了。
稳扎稳打,寻求决胜,这就是袁绍目前的最优解。
尤其袁军是非常怕相持战的,因为他们人多嘛。
现如今李翊主动带主力北上,袁绍怎么可能放过这个与之正面决战的机会。
当即,
袁绍乾纲独断,下令黎阳守军全部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恰逢此时,人报河套匈奴部大将乌维,奉单于呼厨泉的命令。
响应袁氏征令,率五千匈奴骑兵过来支援。
袁绍大喜,“有此胡虏兵,我军此战必胜!李翊可灭矣。”
于是亲自出见乌维。
别看南匈奴人在河套息养了这么多年,但除了高级将领外,底层士兵依然不会说汉话。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汉人剥夺他们的兵权。
因为言语不通,除了匈奴将领,汉人指挥不动,调度不明。
乌维的汉话已经算是比较利索的了。
一经见面,就向袁绍表达了单于呼厨泉对他老人家的敬意。
袁绍大喜,即命人赏赐金银绢帛。
又命人烹羊宰牛,大飨军士。
待酒足饭饱之后,大军正式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