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韫回来得最快。
去找她的寺人一句“紧急军情”,知韫立马抛下小伙伴们赶了回来。
“阿父。”
她在正殿没见到嬴政的人,径直去了摆放沙盘的侧殿。
“可是赵国回援了?”
前线传来的每一封军情奏报她都看过,大致情况还算了解。
秦军趁着赵国主力攻燕的空虚之际兵分两路,南路的桓齮、杨端和取安阳、邺,北路的王翦破阏与、橑杨。
理论上,若一切顺利,南路越漳水而上、北路越太行山而下,就能对赵都邯郸形成南北夹击以一举亡赵。
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
国内的形势危急至此,赵王的位置上就算是坐了一头猪,也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调主力部队回师救援。
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赵军回师。”
嬴政将手中的帛书递给她,言简意赅,“南据漳水一带的长城要塞、西据太行山之险要固守,避秦军锋芒,暂且陷入僵持局面。”
赵国尚武,又有良将。
哪怕自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后,秦国几乎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到底也只是几乎,依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赵偃没调李牧南下?”
知韫一目三行地扫阅帛书,略惊讶地“咦”了声,又从头开始仔细看,发现没看漏后,纳闷道,“他在想什么?”
固然,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不能过于依赖个人的力量,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话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优秀的将帅,确实能最大程度地扬己优、避己短。
李牧、王翦皆是如此。
可赵国如此,是自信主力回师就能击退秦军?或者,想据险而守、拖垮秦军后勤?
……好吧,他想得对。
秦军深入赵地,一旦陷入拉锯战,无论是粮草军需的运送还是兵员的补充都不如赵国方便,就算有燕国买单,兵力损失多了也心疼,这可都是壮劳力呢。
不是不能打,是不值当。
后头还有韩魏楚燕齐排队等着,赵国只需要亡国就行,可她们秦国需要考虑的就多了。
“未必。”
嬴政凝眉,“赵偃虽庸碌,却不算蠢钝,赵国连失数城,却只采取这等保守的战略,怕是邯郸那边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