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以硕儒闻名于世。献帝初平元年(190),任光禄勋、司空。与王允等谋诛董卓,事未举,病卒,年六十三。著述有《周易注》、《尚书正经》、《诗传》、《礼传》、《公羊问》、《春秋条例》等。p
《古诗十九首》传世p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诗载于《文选》,大约在汉末即以级诗的形式流传于世。诗非一人一时所作,作者已不可考,时代不早于顺帝末,不晚于献帝初(约140—190)。这组五言诗或写热中仕宦,或写游子思归,思妇怀人,或写交情凉薄,人生无常。大多格调感伤低沉,反映了社会大动乱前夕士人的不安情绪和矛盾心理。而融景入情,寓景于情,语短情长,含蓄蕴籍,浅近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标志着五言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p
图书散亡p
初,光武帝迁都洛阳,所携图书装车达二千馀辆。经历代收集,桓帝、灵帝时藏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处的典籍图录盛极一时。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迫令迁都长安,吏民扰乱,国家藏书大被毁,帛书大则连为帷盖,小者制为滕囊,被王充保护下来随朝廷西迁的只有七十多车,道路艰远,途中又散失其半。至兴平二年(195),李傕、郭汜相攻,长安大乱,献帝出避,李、郭率军平追,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御物、符岫、典籍。自经此乱,东汉皇家藏书荡然无存。p
荀爽死p
初平元年(190)五月,司空荀爽死。荀爽(127—190),字慈明,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名士荀淑之子。荀爽兄弟八人素有名声,号为“八龙”。荀爽幼而好学,十二岁便通《春秋》、《论语》等经书。后拜郎中,遭党锢之祸,隐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当时号称“硕儒”。党锢禁开,五府并征,皆不应。中平六年(189),董卓专政,复征荀爽,荀爽逃避不及,拜为平原(今属山东)相;未至县,追拜为光禄勋;三日后,进拜司空。荀爽自被征辟至位登司空,仅九十五日。因见董卓残暴无道,乃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颙谋诛董卓,但未及动手,荀爽病死。著述甚丰,有《礼》、《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等著作,又著《汉语》、《新书》二书。p
杂谭逸事p
太尉黄琬驳迁都长安之议p
初平元年(190)二月,太尉黄琬因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被免官。黄琬(140—192),字子琰,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黄琼之孙,与祖父黄琼同为东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