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欧洲十三国干涉军加在一起才6万多人,在西伯利亚的扶桑一家就出兵7万多,再加上捷克军团和波兰军团,全加起来撑死了也不到20万。
而大楚帝国在乌克兰南方四州就驻有4个集团军,再加上克里米亚,摩尔多瓦和色雷斯,这就是7个集团军,共计约60万兵力。
此外,重新部署后的大楚帝国远征军在基辅,华沙,明斯克以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都有驻军,与上面合计超过120余万。
大楚帝国远征军手中还有正在遣返的一百多万德奥联军俘虏,只要发一支步枪,随时都能上战场。
面对现实的军事压力,沙俄现政府直接选择认怂。
相比较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后,沙俄新政府内部的巨大不同意见,这次签署《克里米亚条约》,竟然没有多少反对者。
倒是欧洲各国那边一片哗然,叽叽喳喳说什么的都有,大楚帝国私下与沙俄达成协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认为损害了联盟利益。
但也就是这么一说,议论纷纷罢了,没有最高统帅部和各国政府首脑的正式表态。
真要说起来,那也是扯皮的事儿。
因为沙俄原本是盟国的身份,即便后来退出协约国军事同盟,单方面与德国谈和停战,那也不是敌国。
充其量,是一个背叛者而已。
大楚帝国与沙俄间的条约,可以视作正常国家间的条约,并不能说因为大楚帝国加入了协约国军事同盟,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签署条约的权利。
这是一笔糊涂账,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以大楚帝国如今世界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不会在意其他小国的不满情绪,做什么事没有非议呢?
从帝国本土传来的最高旨意,就是消除与沙俄之间一切可能的领土纷争。
所以在签订了《克里米亚条约》后,两国勘界人员就迅速展开工作,对南方四州边界实时勘探,然后汇总成政府间的边界协议,这就不负赘述了。
从多国干涉军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以英,法,楚,美为首的协约国军事集团,虽然极为敌视沙俄新政府,可并不愿意在这个战场上耗费过多的兵力和财力。
长达五年的战争结束了,人心思定。
任何在乌克兰和波兰地区开辟一场新战争的建议,都被认为是疯狂和愚蠢的,遭到英法为首的欧洲各国民众的憎恶。
不说别的,议会拨款汹涌的民意就过不去。
尤其是法国受创最深,整个东部,北部省份和大巴黎周边地区一片废墟,重建工作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