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帅部下发的新命令,那肯定会与帝国本土最高统治者先行沟通,获得允准后才会下达命令。
这不是一场几千人或者几万人参加的战役,而是数十上百万人参与的大型战役,怎么可能轻率从事。
由于先天地理条件所限
面对当前奥斯曼人的防御态势,实际上是德国高级将领布下的铁桶阵,没有任何可以取巧的地方,只能生拉硬凿。
伊斯坦布尔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侧,这是一个建立在7座山顶的城市,被誉为山丘之城。先天拥有着极为有利的防御态势,向来以险峻的城垣而著称。
在城郊外围
伊斯坦布尔也拥有相当完善的防御线,色雷斯战役惨败后,大楚帝国百万雄师兵临城下,引发了奥斯曼帝国从上到下严重的灭国危机。
这段时间以来,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亚洲领土上,大大小小的船舶每天昼夜不停的向欧洲一侧输送兵力,武器弹药,粮食以及其他物资,海量的货物在码头上堆积成小山。
奥斯曼士兵抵达以后,立刻整装上岸,向着前线方向快速行军,就如同火烧屁股一般。
大楚帝国远征军也不是眼睁睁的就看着奥斯曼人修筑新的战线,如今几乎每天从早到晚,呼啸而来的空军联队都会在敌人头上不停的扔下炸弹,与德军战机展开激战。
可是要连续发起新一轮进攻,暂时还做不到。
在全面攻占色雷斯地区后,潮水般的楚国远征军将有限的道路全都堵塞了。
炮兵阵地前移,弹药前移,指挥部前移,还有大量的后勤物资补给也需要及时送上,色雷斯地区有限的几条公路几乎塞得满满当当。
连续堵了十来天,情况才稍好一些。
数十万大军的整体迁移可不是小事儿,在色雷斯地区只有一条铁路线,承担了大军几乎一半的后勤运输任务,无论如何也不够用。
重新布设前沿阵地需要时间,数以千计的火炮和动辄以十万发计的弹药都要向前线输送,再加上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都是浩大的军事调度工作量。
幸亏色雷斯地区濒临爱琴海,沿岸有不少的港口可以使用,这极大的缓解了运输和物资调配压力。
即便如此,那也不是一周,两周就可以完成的。
在最高统帅部迅速发起新一轮攻势的命令下,远征军总司令楚-郑汇元帅只有利用现有条件,发动有限的攻势。
反正现在手上有三十多万新编的义勇兵师,正好拿去做炮灰。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欧洲这边的战役一打都是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