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书屋 > 历史军事 > 调教大明 > 第三百三十一章 赶路

第三百三十一章 赶路(2 / 4)

何,这位未来国公既然选择了到边镇去建功立业,那么就不能不有所付出。

“请少司马大人放心。”惟功微笑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末将虽然不才,却也愿效仿古人,不教北虏有匹马能再越轨一步。”

“好,甚好。”曾省吾感觉到惟功话语中的豪气,大加赞赏起来。

……

从通州出发,舍人营,不,现在应该叫辽阳总兵正兵营展现了普通边军难以望其项背的神速。仅用两天时间抵达蓟州,再两天时间抵达遵化,再由三屯营经迁安,永平,从京师到永平七百余里地,近二十个驿站,四十余个急递铺和水马驿,如果塘马急速赶路,一天半的时间可以赶赴,但那是沿途不停的换马,每至驿站更换新马,这才能飞速前行。

而大军赶路,最快不会超过四十里,哪怕是蒙古人的骑队也是如此。事实上,越是纯粹的骑兵,赶路的速度也并不会很快,因为马需要精心照料,每日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进食和休息必须保障,骑手得分大量的精力去照料马匹,一旦对马匹的照顾出现偏差,大量的死亡就不可避免。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时,战马病瘦而死超过十万这个恐怖的数字,欧洲可用的战马几乎被一扫而空了。

这还是近代战争史里记录的事情,在拿破仑时代的后勤和道路条件下仍然如此,更不要说是万历年间的明朝。

不论是明军或是蒙古军队,移动的速度都是平均每天在二三十里之间,偶然的爆发一天百里也不是不可以,但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是只能由小股精兵完成,大股的超过万人的军队移动起来麻烦极多,到明清之时,军伍训练不足,后勤保障极度落后,道路失修,军法不严,种种原因之下,平均很难超过四十里一天。

强汉盛唐时,汉军和唐军一天都可以走四十里以上,甚至六十里,千年之后,明军是远不及当年的祖先了,至清季,一天走十里的军队都比比皆是。

舍人营却是走的极快,七百里路程走了十二天,平均一天五十里左右。

这个速度,叫朝野为之瞩目,现在辽阳之围未解,若是惟功以这种速度赶赴辽阳,可能辽阳会很快转危为安。

有不少朝中大佬计算了一下,就算是从宁远调祖家军队去辽阳,可能也未必比舍人营来的更快一些。

舍人营强军之名,当然也是由此再次得到了朝野的交口称颂。

……

“皇上,这是炙蛤蜊,这是炒河虾,这是田鸡腿,这是笋鸡脯……”

一道道精致的小菜端在万历的几案前,皇后

最新小说: 渣爹登基之后 豪门虐渣:绿我都得死 穿书:我携空间勇闯末世 路人的我为何如此瞩目[穿书] 穿进现场我靠玄学缉凶[无限流] 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 年代文冤种继女不干了 太子妃的荣华路 【快穿】睡了男主后我死遁了(NP高H) 首辅大人的白月光跑路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