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忽略了西夏居然也会出兵,这是误判形势。”
赵光义目光深邃,“这不怪他,就连朕也认为西夏不会出兵!朕一直以为,西夏夹在中原和契丹之间,为了韬光养晦、悄悄地壮大自己,会选择左右逢源、两边讨好的策略。没想到,他们竟敢直接站队伪汉!”
“他们是欺负皇上初登大宝、根基不稳,想浑水摸鱼,分一杯羹。”
“哼,想得挺美。”
“皇上,咱们左路五万步卒再这么耗下去可就要拼光了!”
“那你什么意思?”
“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那五万步兵一旦后撤,立刻就会成了那些骑兵的猎物,只会死得更快!”
李公公眼神有异色一闪,“所以……这五万步卒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
赵光义道:“战亦死,逃亦死,为何不拼死一战?更何况,拼死一战,生则可加官进爵,死则可领丰厚抚恤,何不为?”
李公公道:“皇上,东边战场上咱们的重甲骑兵好像也吃了亏!”
东边大宋有两万重装骑兵配五万步兵,敌方是三万西夏铁鹞子!
赵光义道:“那个就是铁鹞子?”
李公公道:“对!”
“西夏骑兵为啥叫铁鹞子?”
“据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猛禽象征说。鹞子是指雀鹰等小型猛禽,象征部队的迅猛与精准攻击特性。重骑兵冲锋时如鹞攫兔,体现以猛禽比喻突击速度与杀伤力!
第二种说法,装备关联说。党项骑兵头盔顶部装饰与鹞子头部形态相似,南北朝诗歌中已有用‘鹞子’指代重装骑兵的传统。西夏结合鲜卑、契丹军事文化,强化骑兵头盔的猛禽造型特征。
第三种说法,军政隐喻。‘铁’代表冷锻重甲刺斫不入,‘鹞子’隐喻机动灵活性,形成‘重甲+灵活’的反差定位,凸显西夏军事特色。”
“呵!你知道的不少啊?”
“嘿嘿。”
“你说咱们的骑兵和铁鹞子相比,谁更胜一筹?”
“那肯定是我大宋重装骑兵啊!”
“我要听实话。”
“两万大宋重甲骑兵对决三万西夏铁鹞子骑兵,到底谁能取得最后胜利,那咱家就单纯从战力上推演一下。
首先是装备性能对比。在防护体系上面,西夏铁鹞子军人身披冷锻重甲,五十步内普通弓箭无法穿透铠甲;战马与骑兵钩索绞联,即使战死仍维持冲锋姿态!这是其优势。
而宋军重甲骑兵拥有步人甲升级版本,并标配神臂弩,增加了破甲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