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后觉的刘浩,也是在朱棣寻找刘邦张良商议之后,这才得到了消息,也不得不心中对朱棣点个赞。
“皇帝不好坐也!”
刘浩只给了这么一句形容,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更是艰难,孤家寡人的味道可不容易;
若非刘邦和张良到来,朱棣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哪怕他和自家三个儿子商议,当天这个消息多半就要传到百官耳中,到了那时,所有的算计,多半真要成空了。
实际上,朱棣将这些事情拿来寻找刘邦和张良商议,何尝不是对刘邦和张良二人一种鞭策?
参与一国政事本就难得,更别提是指定一国未来国策也,这些对刘邦和张良二人未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大汉何尝不是一种实验?
他们更清楚,一旦朱棣将这份国策实行下去,大明帝国的未来将会如何。
不要以为刘邦和张良二人此时在帮着朱棣的大明帝国,未来他们建立的大汉帝国就和朱棣的大明帝国没有竞争,那又怎么可能?
都是骄傲之辈,刘邦未来又何尝愿意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落后于朱棣的大明帝国?
在刘邦看来,他将来是必须和朱元璋这个大明帝国的建立者竞争的;
可如今看来,哪怕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已经远超于他,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可不少,也同样让刘邦和张良二人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超越之。
他们二人也同样相信,有了这一次大明风华世界的实验,未来等他们建立大汉帝国之时,势必只会更好,因为该摸索的也都摸索了,心中的信心更加十足矣。
二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泉州港登录,可刚刚登录,就得到了天津卫建港的消息,这个消息让郑和欣喜万分,他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信号,也是他这个大航海先行者最大的支持。
这使得郑和没有在泉州港停留多久,继续北上之后,他才发现整个大明帝国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他郑和宝船,以往在大明帝国,在整个这方世界,都是绝对顶尖的船只,可现在,他发现越是往北行走,自己遇到的庞然大物越是变得频率越高。
郑和看到的自然是天津卫造船厂生产的千吨渔轮,作为行家,郑和更看重的还是航速,无需人力运行的动力系统,他还不知道,此时的天津卫已经为他准备了新的船只,就等着他返回之后测航了,而方向,自然是倭国所在。
对‘石见银山’,朱棣可是念念不忘久矣,纪纲早就给了朱棣准确信息,而借口更是现成的,大明帝国沿海苦这群倭寇久矣,如今正是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