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怎么不想好保险政策,现在出问题了就想牺牲商家利益。”
舆论的压力如同大山一般,压得饿了吧公司喘不过气来。
运营部努力稳定骑手,但效果甚微。骑手们看到公司在商家那里碰壁,对公司的信心进一步下降。
“公司连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还能指望他们什么?”
“我看还是早点找新出路吧,饿了吧估计要不行了。”
在配送站点,那些还在坚持的骑手们也开始动摇。
饿了吧公司再次陷入了更深的危机,而每团外卖则在这个过程中一路高歌猛进,逐渐拉大了与饿了吧的差距。
马芸看着公司的困境,心急如焚。他知道必须要尽快突破这个僵局,否则公司真的会走向灭亡。
他再次召集高管们开会:“我们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和商家的沟通要继续,但要讲究策略。我们要向他们展示这个方案对他们的好处,比如骑手权益保障好了,配送效率会提高,他们的订单量也会增加。同时,我们要在内部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会重新调整和商家沟通的方案,财务总监也承诺会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
赵晓光提出:“我们还要关注骑手的情绪,不能让他们继续流失。可以组织一些骑手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
公关部则计划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同时积极回应舆论,争取挽回公众的信任。
在饿了吧努力自救的同时,每团外卖也没有放松警惕。他们继续巩固自己的优势,加强对市场的把控。
每团外卖的高层深知,这个时候不能给饿了吧喘息的机会,要持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他们加大了技术研发投入,优化配送系统,提高配送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与更多的商家达成合作,丰富平台的菜品选择。
对于骑手管理,他们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根据骑手的配送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骑手的工作积极性。
在用户端,每团外卖不断改进用户体验,优化app界面,提高客服质量,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和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饿了吧的自救行动开始有了一些效果。
市场部通过与商家的深入沟通,一些商家开始理解并接受了从抽成中拿出部分费用为骑手购置保险的方案。
公关部的公益活动也得到了部分媒体的正面报道,公众对饿了吧的看法开始有了一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