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数十亿汉人的生活,解决温饱问题只是我们能做到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猜对了朱瀚的想法,得到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
而且,现在蓝玉也没心情去思考这些东西,他手里拿着从国内的中书省发来的行文,说朱元璋要对海外飞地进行视察,希望蓝玉早些做好准备,务必保证朱元璋到达后的安全。
马秀英见朱元璋有点上头,思考问题的时候又开始惯性的选择快刀斩乱麻,马秀英不得不劝阻道:“七五再有威望,他也不是太子。”
朱元璋看着朱瀚,对他很诚恳的说道:“七五,想必你也看出来了,咱让沐英和保儿去殷州,一方面是想历练他俩,一方面也是想拖延一下殷州的建设时间,咱不想你走。”
在朱元璋看来,国库里掏钱养着这些官吏,已经是对官吏的恩赐,之所以愿意让他们入股海外贸易中,一是因为大明国库缺钱,他们愿意拿钱对大明有利;二是因为发展商贸需要这些官员的推动,所以为了大局,朱元璋也愿意让官吏参与其中。
朱瀚:“不太一样,但也相差不大,结果也可能殊途同归。”
在蓝玉看来,这两个行省不需要有什么经济,他们现在最应该要做的,是种地、修建房子,和财富比起来,他们更需要填饱肚子,至于财富……财富是胜利者可以享受的战利品。
嘴上说着注意,但真正的改变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
朱元璋听到朱瀚这么说,有点不好意思的挠挠头:“咱知道七五你说的这些都对,而且很有道理,但是咱在做事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代入他们的身份……咱以后再注意些。”
万一朝堂上有什么事没处理好,还得是朱瀚来主持大局。
朱瀚对朱元璋道:“哥,藏富于民而已,不必把他们分的那么清楚,官吏如何?商人又能如何?他们不过是百姓中的一员而已,你把他们的身份分的那么清晰,对国家的治理是不利的,无论是皇亲国戚、勋贵家族、士农工商,都不过是百姓,只是不同的职责让他们的身份发生变化而已。”
虽然朱瀚不止一次的说过,他不会轻易离开大明本土,朱元璋却总是不相信,每多过一天,就会让朱元璋心里增加一分纠结,朱瀚走了怎么办?
他的这种担心,很快感染到身边的人,尤其是马秀英,她从朱元璋身上得到情绪上的分享更多。
“那你呢?咱去了殷州,你舍得去?”
想到这儿,朱元璋立刻慌了:“七五,七五……你咋这么说呢?咱想的……根本没啥意义,还得是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