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已经开始了这个路线的探索。
我此前在不同场合都提过类型片和非类型片的区别,提过的电影工业化,提过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实都是拾前人的牙慧。
那为什么一直要等到国内的电影市场在90年代陷入了最低谷,全国百多家制片厂几乎发不出工资,才开始被迫走商业电影的试水,探索贺岁档,以及从94年引进好莱坞电影呢?
因为,当初上影厂和谢进的探索,被以朱教授为首的所谓的文艺批评家们毁掉了。
大家也许要问,朱大珂不是也骂了你路宽这么多年吗?为什么偏偏谢进扛不住压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舆论和批评的力量,要结合时代发展进程来看。
上影厂的前身是民国时期魔都多家私营影业公司如昆仑、文华的整合,这些公司深受好莱坞叙事美学影响。
建国后,上影厂虽在体制上转为国营,但仍延续了“戏剧性冲突+通俗叙事+饱满画面“的好莱坞风格。
谢进作为核心导演,其《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等作品已展现出对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娴熟运用,市场反响也非常热烈。
改开后,上影厂凭借着魔都的地理优势继续探索商业电影的发展,中国第一部科幻、第一部体育,还有开创了爱情片先河的、大名鼎鼎的《庐山恋》。
大家尽可以去问你们的父辈,《庐山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我们这一代的《泰坦尼克号》。
与此同时,以北电为代表的学院派也培养出一批艺术片导演人才,他们热衷于探索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为电影赋予更多人文思考。
类型片与非类型片,商业片与艺术片,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本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偏偏有一位喜欢碰瓷的朱教授,在特定的社会思潮和历史时期,选择将矛头对准了上影厂和谢进,生生地扼杀了这一发展进程。
壹玖捌陆年,朱大珂在《闻汇报》发表《谢进电影模式的缺陷》,以“学术批评”之名掀起对电影商业化探索的全面绞杀。
朱教授认为电影中的商业化叙事是思想倒退,好莱坞通过煽情手法制造“道德神话”,让观众在“情感昏迷”中接受传统伦理;
朱教授认为商业电影是知识分子审美凌驾于大众情感之上,是用西方理论话语贬抑本土叙事智慧;
朱教授以学术争议为名,行正治围剿之实,他公然宣称上影厂和谢进正在接受好莱坞的文化殖民。
朋友们,这是何其卑劣的构陷!
这不是学术批评,这是学术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