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书屋 > 历史军事 > 诡三国 > 第3767章口血未干而背之

第3767章口血未干而背之(5 / 7)

,也就是常见的官僚体系。

在大汉,就是士族系统。

这个三角关系构成了帝国运行的核心矛盾。

儒家一直强调重农,因为华夏大多数时间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其核心生产力是自耕农的劳动力。毕竟国家的税收、兵源、徭役几乎全部来自于广大的自耕农阶层。因此,帝国的经济命脉和统治根基在于维持一个稳定、能够进行再生产的小农经济体系。皇帝的核心利益与国家的核心利益在这一点上重叠。皇权的长期存续,依赖于能从自耕农身上稳定地汲取资源。

因此,一个『好皇帝』或一个『有效的皇权』的根本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避免他们破产沦为流民或豪强的佃户。这就是皇权所『映射』,或是所『代表』的民众最根本的需求——生存与稳定的需求。皇帝行使的公权力,其合法性正来源于能否履行这一职能。如果皇帝或其官僚系统失败,导致民不聊生,起义就会爆发,其合法性即告崩溃。

可是儒家所产生出来的士族,以及在士族衍生出来的官僚,却是干着与『重农』口号相反的事情。这些官僚本身一旦获得权力,其作为个人的私欲和作为家族的利益就会膨胀。他们利用权力兼并土地、徇私舞弊、逃避赋税。

于是,三角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皇帝发现,本应用于管理民众、汲取资源的官僚系统,本身就成了最大的资源掠夺者和秩序破坏者。东汉皇帝,特别是中后期,曾试图反抗,他们能依靠谁?外戚和宦官。

这两者都是皇权的延伸,没有独立的社会基础,只能紧紧依附皇权。这就是为什么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特别多的原因,其本质是皇权试图绕过甚至打击已经异化的士族官僚系统,重新掌控局面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最终失败了,因为士族的根基已经过于深厚。

广大民众在这个博弈中通常是沉默的承受者。

不过,当这个矛盾激化到极致,民众就会用极端方式表达意志。但有趣的是,最终站出来镇压起义、并在此后瓜分天下权力的,正是那些拥有私人部曲和庄园的士族豪强。他们反而通过镇压起义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实力,他们维护王朝的统治行为,实际上是进一步破坏了王朝。

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一个旨在强化公权力的制度,却在实践中培育出了最大的私权集团。

崔琰身体微颤,以袖拭汗,声音已失却了最初的从容,『大……大将军之论……石破天惊……然,然土地、宗族、乡评,乃千年传承之基,纵有弊病,焉能……焉能一旦尽毁?譬如大病

最新小说: 乱世荒年:我每日一卦粮肉满仓!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醉玉生欢 折春漪 寒门书童:高中状元,你们卖我妹妹? 杀敌换媳妇?我一人屠城! 臣妻多娇 跟宋江决裂后,我二龙山强的可怕 开局兵变,桂军南下东南亚 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