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府兵制,其实华夏在战争历史上,也是一直都在进步改革。
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制度变革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以及统治者面临的挑战。
华夏春秋『三军』更多是礼制规范下的军队编制象征,其规模和组织形式与贵族分封制紧密相连。兵源主要是国人。西方直至中世纪依旧在玩着类似的这一套模式,并引以自豪。
在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军队规模剧增,兵源从国人扩展到野人,甚至出现早期的募兵。这就导致了贵族军权统治的崩落,越来越的平民军事军官进入了指挥阶层,只会扔白手套表演的贵族被撩阴脚撂翻在地。
从此华夏开始发展多兵种协调作战,骑兵开始崭露头角,车、步、骑协同作战日益复杂。
弩等先进武器的普及提高了战斗力,《孙子兵法》等兵书出现,标志着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强调谋略、情报、后勤、治军等系统性战争观。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彻底废除分封贵族私兵,军队由国家统一掌控。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由皇帝指派将领进行军事作战的模式成为常见模式。
但是韩信的死,代表了绝对信任的彻底失败。
因此汉代开始分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形成更系统化的武官体系,实行将兵分离原则,这种军事改革的进步,也就带来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但是随后也产生了在军队之中的腐败,导致东汉衰败的西羌之乱,就是将领制度腐败的表现,也导致了三国的豪强争霸赛的展开。
而唐代之时,针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豪强私兵化和军阀割据的弊端,沿用了西魏北周时期创立府兵制,使得国家无需负担庞大的常备军军费,也削弱地方割据,有效防止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府兵制度也同样有致命的弱点……
而后来,如宋代禁军厢军制、明代卫所制,实际上都是在尽力的协调在土地制度、战争形态的变化下的军事适应性与创新,都在为了解决前朝军事制度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而努力。
除了辫子朝。
所谓八旗,其实就是走贵族军事的老路子,拿春秋战国的甘蔗渣吃,为了保证甘蔗渣没人抢,还进行种族隔离,分化,殖民,驯养,是为了专门奴役汉民而设计出来的制度,也就是奴隶主军制。
而斐潜对于军事的考虑,就偏向于后世的现代军事理论。
军人,尤其是职业化的军人,和平民百姓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