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也从京城第二机械厂采购了新的设备机械。
京城第二机械厂就是与红星厂深度合作的机械设计和生产企业,现在最红的产品当属仿造红星厂的汽车生产流水线设备了。
新京一厂在扩容,且从红星厂三班倒的管理模式中看到了甜头,未来他们也要这么干。
三倍生产达不到,两倍也行啊。
委托培训管理的干部已经在红星钢铁集团体系中工作了两年了。今年完成交接以后,这些人将会带着这一万五千名工人去新京一厂。
成熟的工人交出去,集团自己的轧钢厂不能不运营啊,所以还要稳固好自己的计划。
让京城的职工来钢城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阻力,如果是拖家带口的已婚职工就更麻烦了。
整体搬迁是多么难,这两年小三线建设已经体验过了,没有政策要求可真是不容易。
红星轧钢厂搬迁至钢城以后,因全新设备、全新生产工艺和流程等等限制,再加上原本红星轧钢厂大而全的模式向专业化转变,在职工数量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李学武刚到红星厂工作的时候,厂里职工人数超过了一万三千人。这里说的是工人啊,还不包括干部,以及冶金厂这样的分厂。
这几年发展下来,单纯属于轧钢厂的人数早就超过了三万人。
这三万人有一万五千人要分流到新京一厂,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都来钢城吗?
不是的,因为钢城轧钢厂只需要七千人不到,也就是说,这里的轧钢厂更小了。
先进设备、先进生产工艺的引进让原本十个人干的活只用四个人就能完成了。
一些附属分厂归属到三产工业,或者联合工业建厂,实现了专业化,减轻了负担。
所以钢城轧钢厂比较红星轧钢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更专业,更现代化。
一万五只要七千,剩下的八千人往哪安排?这就是集团要进行的第二次人事变革了。
在同一时间,李学武既要保证轧钢厂在接收职工到来以后安家,恢复生产,又要保证集团人事变革分流下来的职工能有岗位安置。
八个人,八十个人,李学武想都不用想就能随手安置了,可这是八千人的指标啊。
邝玉生说压力大,他的压力就不大吗?
他要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那集团让他来辽东是干什么的。
这八千人绝大部分都会来辽东,因为亮马河工业区在红星厂关闭以后紧接着就会进行拆除和重建处理,园区内再没有重工业企业了。
清一色的轻工业产业以及配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