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野告诉官兵们:“大家不要太拘谨,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总部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刘之野金口一开,官兵们就不客气了,大家纷纷要求首长帮忙把手中的信件寄出去。
一时间,300多人竟然从口袋里取出上千封信件。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兵写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的信件,有一些是当地政府委托部队捎带出去的各类公函。
除此之外,大家都没有别的要求,部队急需的医药、弹药如何解决,都没有提出,刘之野的情绪有了明显变化。
自出去了总后以来,刘之野也去过别的边防哨所,但没有想到的是,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墨县,军民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
不但没有正常的补给线,就连通讯方式也这么原始,这样的条件很难守住祖国边防线。
在刘之野看来,部队要想在现代战争中取胜,就必须有畅通的交通运输线和通讯线路。
在几年前的对那场自还击战中,一直打不服“白眼狼”。
部分原因就是我军通讯线路不顺畅,步兵和坦克难以保持沟通,让敌军小股部队有机可乘。
这年头,虽然有滇高线、青高线和蜀高线这三条公路通往高原。
但技术落后,这三条公路线每年通车时间不足100天,山体坍塌、大雪封山、泥石流封堵、地震是家常便饭,使得公路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
因此从内地运输各种物资抵达高原的成本又非常高,使得高原军民的生活仍旧十分艰难。
出现伤病得不到现代医学技术的救治,不通公路的地区军民,无法及时接收到总部下达的各项政策命令。
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事。
在近一个半月的调研工作中,刘之野亲自带队,他带领调研组成员行程上万公里,深入高原数十个边防一线部队和哨所。
在两级军区的帮助指导下,在广大一线官兵的积极配合下,调研组成员深入一线,
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扎实认真开展工作,掌握了高原边防一线部队和哨所的详细资料,为后续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后来,刘之野在调研工作总结大会上说:“通过这次调研工作,我们不仅掌握了高原一线边防部队的基本情况,
更重要的是,驻高原部队在雪域高原戍边卫国的征程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他们扎根高原边防,矢志戍边卫国,努力完成…………立下了不朽功勋,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