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诸将更是心胆俱裂。
皇帝的屠刀已然悬颈,可他们连挣扎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
只因他们这些总兵、参将,哪个不是宗族盘根错节?
家小亲眷或在京师,或在原籍,无一不在天子股掌之间,此乃投鼠忌器。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豁出一切揭竿而起,又能如何?
谁敢说自己麾下那点兵马,能敌得过秦良玉亲自调教出的三千白杆军和天子一手整练出的一万京营新军?
以卵击石!
这两道无形的枷锁,早已将他们捆得动弹不得。
因此,第三日,当那个小太监第三次出现在院中时,许多将领的腿肚子都在打颤。
他们不知道这一次等待他们的,又会是怎样一道让他们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的圣旨。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第三道旨意字里行间,竟满是温情与体恤。
《荣退令》。
“……众卿皆我大明之干城,戎马一生,功在社稷。然岁月不居,时不我待,朕念及部分老将年事已高,或身有旧伤,不堪战阵。若强留于军中,非但于国无益,亦是朕为君之不仁也。”
“故朕特开恩旨:凡军中副将以上将领,若自觉年老体衰,可向兵部自请‘荣退’。朝廷将核其历年功勋,并参照其‘献出’之田产几何,一次性赐予巨额荣养银两,以安享晚年。”
读到这里,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连呼吸都屏住了。
小太监微微一笑,继续念道:“……凡荣退者,可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或入京营新设之‘讲武堂’,由陛下亲选名师教导,以承父志,他日为国效力。此为朕于众劳苦功高之臣,一片爱惜之心也。钦此。”
旨意念完,院中先是死寂,继而响起一片粗重的呼吸声。
这……这是一条活路!
一条用土地和兵权,换取财富和子孙前程的…黄金大道!
三道旨意环环相扣,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就这么堂而皇之地罩了下来。
《奖功令》是离心,让士兵不再与他们同心同德。
《恤兵令》是夺利,以无可辩驳的道义,拿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荣退令》是开路,在把他们逼到悬崖边后,又扔过来一条看起来无比诱人的黄金锁链。
跳,还是不跳?
一时间,院中的气氛变得无比诡异,将领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眼神交错,各怀心事。
有人眼中闪烁着贪婪,在迅速盘算着自家田产和子嗣的前途;有人目露凶光,显然不甘心就此放弃经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