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篓,淡淡说道: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楚国破灭,我不问世事,隐居了便是。
小老儿我本来就对那朝政世事,不再抱有期待了。”
不对啊?!
屈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平和了,变得如此能消解情绪了?
不该是哀那楚国不幸,怒那楚王不争吗?
不该是极其刚烈要强的性子吗?
屈原可是叫喊着:“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宁可死也不让自己那皓皓之白的身躯,蒙受世俗的尘埃啊!
战国时期,士大夫最重节气,以死明志者不在少数。
但现在,怎么如此无欲无求了?
并且,以河神副本的惯性,必然有虚假历史片段;
必须得拨乱反正,纠正历史,让真实历史走上正轨,才能破解通关,所以……
屈原必须死啊!
林宸难道得亲自劝说,甚至亲手推着这与世无争的老头去死,去沉江吗?
难道要牺牲屈原一个,换回历史清白?
不会这就是河神给出的电车难题式的抉择吧?!
但林宸转念一想,河神怎么可能会把最终选择权公平地交在林宸手上。
其中必然有诈!
这次的历史虚假之处在哪?
难道面前这屈原是假的?
但不对啊,面前这老儿,极其符合屈原所著的《渔夫》里的形象,说的话也都能对上。
《渔夫》……
‘我知道了!!’
林宸反应过来了!
有时候,虚假,不是非得是彻底的假。
藏头露尾的真实也可以成为虚假;
比如真话只说一半,那也就成了假话!
面前这渔夫,是真的屈原,但也不是完全的屈原!
《渔夫》一文里,塑造了屈原和一位渔夫的对谈,屈原刚烈,渔夫洒脱。
这两个形象,都是屈原本身。
古人创作这种对谈式的文章,不是真的有一个人在和作者进行对谈;
而是作者自己化出了个分身,在进行自我的对话,体现出自身的两面性来。
这种创作模式,在苏轼的《赤壁赋》里体现的更明显。
苏轼和客人对谈聊天,这客人也是苏轼自己,说的也是苏轼想表达的话。
所以,这渔夫只是屈原的另一个侧面,代表了屈原的洒脱、平和,回归自然,更接近于山水之灵的那方面。
那么真正的屈原在何处呢,答案也非常明显了——
就是林宸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