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白,可脊背却挺的笔直,在众人的瞩目中,他傲然的写出了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传世诗句,是哪位大能写出来的。”
“当今,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的人,除了姜圣,我想不到还有谁。”
“难道真的是姜圣写的,他即使被关进了牢里,还不忘勉励我们这些老东西要努力学习,老有所为吗。”
“姜圣万古!”
文人乍欢。
传世诗词越多,代表这一代的儒道文化越兴盛,诞生圣人的可能就越大。
儒道已经太久没有出过真正的圣人了,以至于管二品半圣也称圣。
本以为姜望被关进牢里会意志消沉,哪怕还有希望,也会污浊文心,再也做不出传世的诗词,可没想到啊,这才两天,姜传世就又开始了,这不禁让他们想起,几个月前,姜望在京都所干的那几件震惊文坛的壮举。
京都大学内,朱圣正皱着眉头给学生们讲经义课,这几天他心绪烦乱,一是为了姜望之事,二也是因为,女帝准备在全国,普遍进行修仙宗门化的举措,他觉得有些不妥,可是他又说不出哪里不好。
于是,今天他们的课程就是讨论修仙国度的可行性,集思广益之下虽然有不错的想法,可是都禁不起推敲。
恐怕只有那个男人,才能清楚的解释出,修仙宗门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轰
一声洪钟之响打断了朱圣的授课,他面露吃惊之色,闪身跑出教室,站在京都大学的院子里惊讶的看着赑屃身上正摇曳的造化树。
“造化树长新枝,洪钟庆贺,这是又有传世诗词出现了。”
传世诗词的内容很快随着钟声传入朱圣的耳朵,他细细品味,文里行间,觉得写的都是他自己。
“朱圣,这..这一定是姜院长写的诗吧,如今也只有他有这个本事。”
学生们一脸红润的兴奋问道,能听到姜望的诗词,是他们最开心最能去和其他传统书院学子们吹嘘的事。
朱圣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
“必然,这句诗的文里行间,颇有姜院长的风格,那吟诗的背影也与姜望无二,想必是姜望在牢中想起我这把老骨头还在替他照顾着书院,心有所感,特意作诗来勉励老夫。”
“老夫心领了,传世诗句,受之有愧啊。”
说着,朱圣手一挥,空间被撕裂开,时间长河流淌在五彩斑斓的虚空之中。
伸手掏出一本古朴泛黄的书本,朱圣提笔就要写上:长乐年二十三,姜望作传世诗句勉励半圣朱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