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决定的事情,没有人能改。”
给出一定解释后,后希还顺带着给苏轼吃了颗定心丸,让他放心大胆干。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替他撑腰。
“如此臣便明白了。”
紧接着便是隆中对过程,后希提出自己的想法目标,苏轼则帮忙分析,判断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哪些现在可行,哪些现在不可行,两人聊了四个多时辰才结束。然后第二天,便是将王安石召过来,同样谈谈心,说一说想法。
之前后希其实是有想过,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谁不听话,要么流放,要么杀了,剃发令最后都能够执行下去,有啥不能执行的。
但很快后希就发现她的一些想法在现如今这个时代是不大可行的,不是说她的想法不好,只是与时代并不匹配。
比如搞公务员制度下基层啥的。
那些秀才举人一个个眼高手低,哪个愿意去为民服务,他们只愿意当官老爷,不搞个十几二十年义务教育,把读书人的价值拉下来,这制度怎么执行?
她的很多变法想法。
实际上有些脱离时代。
正因如此,她才想着把王安石和苏轼这些人召回来,与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想法,没必要一步吃成胖子,先根据现在的国情适当变法,慢慢来嘛。
年代世界也是花了几十年打基础。
才有了后来的腾飞。
没有那几十年基础可飞不起来。
随着后希跟那些自己看中的人逐一会谈过后,鼎革变法便正式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持续二十年,自上而下全方面,无所不包的全面变法革新,吏治土地、经济税务、律法教育都有涉及。
麻烦累的后希想撂担子。
是真的不想干了。
难怪昏君多呢,当个明君简直不要太累,想要做点事又是真的不要太难。
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不是说在游戏里下个什么指令,然后下面就立刻执行。人性复杂在这方面表现的实在太过深刻了,不管颁布政策之前,将相关政策琢磨得多么完善,正式执行下去后还是会有人千方百计的钻空子,找漏洞。
紧接着后希他们发现,打补丁。
最重要的是,后希她总想着把事情搞得完美点,眼里容不下沙子,但始终有人怀有侥幸心理,同时后希又不是什么全知全能的神,真的不可能方方面面全部兼顾到,只能心累并且身体更累。
要不是血脉强悍,身体早垮了。
至于变法为什么持续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