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这事,学问全在人情世故里泡着,光看奏疏上的字可学不来。
祖孙俩晃到一家面摊,摊位上座无虚席。
“来两碗面!”
朱小宝刚喊了声,掌柜的就搓着手笑道。
“好勒,小的给您二位再支个桌。”
说着,就支起了最后一张折叠桌。
爷孙俩刚落座,一个穿青衫的举子便兴冲冲的凑了过来。
“哟,是您二位!这顿我请了!”
朱小宝抬头一瞧,笑了。
“啊黄兄啊!稀客!”
朱元璋也认出他来。
去年中秋,就是这小子提出的内阁。
“考得咋样?”
老爷子捻着胡子问。
“去年秋闱中了没?今年春闱去不去?”
黄淮喜滋滋的道。
“托您老吉言,晚生已中了举人。”
他说完,又转头看向朱小宝。
“不知令孙……”
朱小宝正琢磨咋接话,支吾间黄淮慌忙摆手。
“哎哟!朱公子,是我唐突了!”
“其实科考这事本就看运气,一次没中也没啥……我这回会试还指不定能不能过呢!”
“咱都年轻,有的是机会!”
朱元璋听了先是一怔,随即朗声大笑了起来。
“你这小子有点意思!老家是哪儿的?”
黄淮拱手答道。
“浙江永嘉人。”
老爷子点了点头,斜眼瞅了瞅朱小宝,慢悠悠道。
“这小子有点门道,保不齐将来能成解缙那样的妙人呢!”
朱小宝也跟着笑了起来。
黄淮却挠了挠头。
“您爷孙俩打什么哑谜呢?”
朱小宝看向他,眼里带着笑意。
“黄兄,你可有真本事!”
“我爷爷可看好你了,加把劲,会试好好考,争取中个进士!”
黄淮心里嘀咕。
这位朱公子秋闱都没中,倒先给我鼓劲儿了?
心可真够宽的啊!
他面上却哈哈一笑,拍着胸脯道。
“不瞒您说,考进士对我来说,那就是探囊取物!”
春日傍晚,西边天空浮着碎金似的霞光。
应天大街那家不起眼的面摊里,几个人聊得正酣,从今年的科举说到新政改革,又从交趾的开发聊到大明外交。
这一聊不要紧,竟引来不少爱国学子,呼啦啦把面摊围了个水泄不通。
掌柜的乐得满脸褶子都开了花!
都说画舫勾栏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