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的身影在红墙白雪间渐行渐远,帝王的心事,如同这未化的积雪,沉重而漫长。
想要撼动这社会的根基,从来不是靠多宏伟的政策。
再精妙的政令若到不了地方,终究只是纸上空文。
如今朝廷积弊已深,尾大不掉的困局仍在延续。
朱小宝渐渐明白,变革的核心在于思想,而思想的枢纽,恰恰系于儒家。
曾几何时,他鄙夷那些被视作封建糟粕的儒家教条,可此刻却不得不重新审视。
若总以后世视角评判当下,不过是自欺欺人。
治国理政从不是少年人的热血冲动,更非随波逐流的空谈。
为何有人偏喜诡辩?
这是因为知识的贫瘠,他们看事只懂一面,缺乏支撑多元视角的积淀。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现固有观念亦有谬误。
直到学会沉默思考、不盲从他人时,才算真正开始蜕变,这是朱小宝九日来沉心思索的感悟。
先前他不理解,为什么儒家能被封建王朝奉为圭臬?
古人不缺智者,明知其会固化思维,为什么还要推上神坛呢?
答案其实简单,因其能驾驭人心,服务统治。
换言之,若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学说同样以束缚礼乐、巩固统治为核心,也会被捧上神坛。
一切,不过是时势所需。
试执政这一年,朱小宝尝试过诸多改革,唯有驿站改制算彻底成功。
街市整饬、道路修缮,乃至火耗归公等举措,都难言成效。
上层政令未必能得到下层执行,以士绅地主为核心的地方势力,总会阻挠任何损害其利益的政策。
地方官府在承平年代更不敢得罪士绅,他们需要依靠这些豪强维系安稳、治理百姓,这直接关乎他们的官途与政绩。
若士绅不配合,新政便寸步难行。
开海禁、办官学、设医馆、修交通,乃至土地、税收、户籍改革……
这些看似美好的蓝图,该如何推行?
前几项于地主阶级损害有限,因由朝廷出资,可后几项却是从他们口中夺食,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更遑论未来的削藩与削减宗室俸禄,桩桩件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或许可以做个暴君,以杀戮威慑反抗者。
可朱元璋杀了半辈子人,结果又如何?
若暴力能解决问题,治国岂不太简单了?
现实却残酷地证明,这不过是空想。
九天来,朱小宝思绪万千,虽有感悟,却尚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