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皇爷压力小了,也能分忧,两全其美。”
朱元璋眯眼思索,朱小宝赞道。
“黄兄高见!”
黄淮忙说。
“不敢当!朱公子的‘人情厚于天’才是真本事,在下佩服!”
朱小宝笑道。
“希望明年春闱能在皇宫见到你。”
黄淮握拳。
“我一定能去,朱公子也要努力!”
朱小宝点头。
“好。”
朱小宝三人吃饱喝足后,便与众人相互拱手道别。
应天大街上依旧人潮涌动,车马往来不断。
街边店铺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花树随处可见。
与去年中秋相比,今年的景象更为繁华热闹。
这预示着大明今年在经济民生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入夜,外界的热闹属于他人。
朱元璋和朱小宝心系天下,不便在宫外久留。
与徐妙锦告别后,祖孙二人便返回了皇宫。
因为明日要在武英殿举行定储仪式,今晚需要好好休息。
回宫后,朱小宝先陪朱元璋来到谨身殿,通政司的奏疏早已堆积在此。
望着如山的奏疏,朱元璋幽幽叹气,端起浓茶喝了一口,问朱小宝。
“大孙,你觉得今天宫外那年轻人的建议如何?”
朱小宝明白祖父所指,谨慎答道。
“若真组建这样的文臣班子,虽目前权柄不大,但久之可能坐大,若没有其他势力制衡,此法不可行;若能找到平衡之策,则可考虑。”
内阁制度形成于永乐时期,洪武年间尚不具备条件,没有宦官集团制衡,皇权会被文官削弱。
此时的朱小宝,已经能站在帝王的视角来思考了。
要巩固皇权,就不能让文官独大,需用宦官集团制造矛盾、维持平衡。
皇权统治,不能简单以忠奸划分,必须让不同势力相互争斗,方能彰显帝王权威。
培养宦官需要时间,当时内廷宦官大多目不识丁,永乐时期才开始专门教太监识字。
而朱元璋厌恶宦官干政,在《皇明祖训》中三令五申禁止宦官识字。
因此,在司礼监制度成型前,空谈内阁不切实际。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朱小宝一眼。
“不错!那小子有想法,但太过简单,和当年的你一样。”
说罢,莞尔一笑。
朱小宝面露羞赧。
确实,不了解当时的政治架构,空谈制度难免纸上谈兵。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