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官府现在没办法包揽所有的货物运输,所以很多货物和邮件都是由商人负责运输的。”
“虽然这些运输费,商人只占了一成,但因为运输数量大,所以收入很是可观,商人也能从中赚不少钱。”
“要是朝廷对商人运输的货物加征税收,让邮票驿站给商人们运输的货物开具详细的数量和种类票据,货物在进出城池、关隘的时候,必须出示票据才能通行。”
“然后根据票据显示的信息,征收城门税或者河道税,地方官府再根据商人上缴的邮政票据来核算税款。”
“这笔钱,朝廷可以自由支配,将一部分留给地方官府,一部分上缴朝廷,这样地方官府就有钱了,朝廷也能再多一笔收入。”
朱小宝说完这些,便不再继续。
不管老爷子是否认同,这已经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
老朱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朱小宝说来说去,都是围绕征收商税。
渐渐地,老朱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不是那种在传统儒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皇帝,他明白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是无法实现繁荣盛世的。
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昌盛,百姓可以务农、务工,也可以经商。
但他对商人一直有偏见。
大明的京城在南方,那是天下最为繁华之地。
商业被那些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把控着,普通百姓最多也就做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
那些权贵和富豪们,总是有各种法子偷税漏税。
朱元璋抑制的,就是这些大商人!
随着大明疆域的不断扩大,治理起来也越发的困难。
而疆域扩大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好在眼下朱小宝能帮他分担一些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朱小宝的这些想法,能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有点重商的嫌疑,但和百姓的利益比起来,这不算什么。
朱元璋时而皱眉,时而舒展眉头。
朱小宝心里明白,虽然自己没办法马上改变大明的商业现状,但这些想法或许能慢慢影响朝廷百官的观念。
朱元璋没有立刻表态,只是静静地点了点头。
“这事儿咱觉得有可行之处,不过还得让百官仔细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说完,老朱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看着朱小宝,说道。
“不管怎样,你这是又为大明立了一功!”
“说吧,想要什么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