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贴上邮票。
寄出这封信,就像是给自己钉下了一个回归的楔子,再无反顾。
错过顶级项目,李骁心中确实有一丝遗憾,但他坚信不久的将来,国内的科研也一定能赶超上来。
他的价值,不在于触摸到多么高不可攀的“圣杯”,而在于如何将所学所思,用于浇灌自己那片尚且贫瘠却充满生机的土地。
未来的发展有多快,他知道。
之后的日子,李骁的心境变得异常平和。
专注的完成现有的实验数据收尾工作,日夜埋头厚厚的资料数据之中。
伯克利图书馆的藏书,他是能多看一本就一本,每天吸入大量的知识,哪怕他拥有过目不忘这样的天赋,也常常看的头昏脑涨。
同时,李骁也开始有意识的整理从来到这以后的所有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和公开文献。
哪些技术思路可以借鉴,哪些管理经验可以吸取,他都分门别类,仔细标注。
这些都是他可以带回去的最宝贵的财富。
汉森教授依旧让他去实验室,依旧也会因为一个问题跟他在课堂上讨论不休。
李骁对汉森教授更加敬重,每天卷的除了吃饭睡觉,剩下时间都在学。
一起住的于胜荣,也被李骁带的开始卷起来。
两人难得有空遇到,还要坐下来互相交流一下。
只是赵明东是越走越远了,哪怕他跟李骁同样是在伯克利学物理,除了正常专业课程,他还报了其他课。
伯克利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而轻松的,研究生之前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课程。
但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李骁他们的任务目标明确,只有学习科学技术,没有培养艺术情操。
国家也不会愿意用宝贵的外汇让他们去学其他的。
所以李骁跟于胜荣选的都是各自的专业课程,但赵明东不一样,他还选了西方现代艺术轮到以及素描基础。
至于其他游泳课和其他绘画、雕塑等课程,因为是给本土学生开设的,赵明东想上也上不了。
为此,他跟李骁和于胜荣还抱怨过几次。
李骁越来越看不懂赵明东了,他隐晦提醒赵明东几次,他们是来学知识的,待不了多久就要回国。
赵明东闻言更加郁闷,李骁觉得,如果赵明东得到教授赏识,邀请他滞留,他可能真的会留下。
虽说出国前大家都经过了培训,可并非所有人都能守住本心。
现在国内环境对比这边,差距很大,李骁见识过后世的繁荣,所以心态稳定。
他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