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而且,州解试通过的考生就是举人,可以做官,所以阅卷更加严格。
试卷收起来后,先糊名,就是把名字封起来,只留下考生号码。
然后由专门的人抄卷子,抄写卷子用朱笔,抄写后的卷子就是所谓的:朱卷。
这样是为了防止从笔迹判断出考生姓名。
原始的答卷则封存,如果后期对卷子有异议,可以比对。
至于评定试卷的流程,也很严格。
所有评卷人员都由外地挑选,几十名阅卷人先初筛,把字迹不工整、答题不规范、明显不合格的淘汰。
70%的考生在这一个阶段就被淘汰,剩下爱30%的考生进入第二轮阅卷。
也就是说,有资格用红笔抄录的卷子,不足
第二轮阅卷由外地的州学教授,或者有名的文官审阅。
这个过程,又有70%被淘汰。
最后一轮评定,就是第三轮评定,由朝廷委派主考官负责。
送到主考官面前时,只有50个考生的卷子。
800多人参加考试,最后送到主考官面前的卷子只有50人,而最后考上举人只有10个。
这次最后的主考官是国子监博士,名叫胡瑗。
时间过得很快。
半个月时间过去,最后评定为优的50个考卷送到国子监博士胡瑗面前。
副考官是大名府的州学教授,名叫宋城。
胡瑗坐在房间里,衙役泡了一壶茶,倒了两杯。
拿起卷子,胡瑗开始辛苦的阅卷。
考卷一份一份看,胡瑗偶尔皱眉、偶尔微微颔首。
副考官宋城在旁边听令。
突然,胡瑗拿起一份卷子,脸色诧异。
宋城看向卷子,问道:
“胡大人,是不是那份卷子?”
胡瑗反问道:“你觉得这份卷子如何?”
宋城沉声道:“此人对于儒学经典、天人之理研究极深,我不如也!”
没错,这份卷子就是武松的。
副考官宋城阅卷的时候,就被武松的见解震惊了。
胡瑗最后阅卷的时候,再次被震惊。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其间甚微。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胡瑗忍不住诵读起来。
读完之后,胡瑗意犹未尽,说道:“此子如此大才,其他文章也必定好。”
不顾阅卷的顺序,胡瑗开始从200份卷子里挑选。
最后拿出四张答卷,并排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