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中微子望远镜主体仍旧在紧张的施工之中。
它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个硕大的圆球,其直径足足有24米。
这意味着它具有足足8层楼的高度。其截面积则有450多平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
这样一个硕大无朋的圆球此刻已经建设到了约20米高,再有四米的高度便要封顶。
在它内部,数百名特种焊接工人正穿着全身防护服,聚精会神的焊接着一块又一块的钢板。
这是望远镜主体的主要承压部分。其不仅具备极高的纯净度,对于纯水的污染度极低,还具备极高的抗压强度,足以将后期足足五万吨重的水封锁在内部。
已经完成焊接的钢板之上有更多的工人在忙碌。
他们将一条又一条管线、线缆、传感器、制冷器等安装在上面。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光电倍增管了。它是中微子望远镜除纯水之外的另一个核心部件。
再之外则是制冷器,它们负责将这些纯水降到极低的温度,尽可能减少任何内部的热运动。
偌大的地下基地之中一片忙碌,但一切都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因为天机系统已经连接到了每一个工程小组,甚至每一名工人身上。
每一名工人都清晰的知道自己此刻应该做什么,大约要做多久,多长时间之后去休息、吃饭等等一切事情。
就像是战场之上的战士一样。
这些信息清晰呈现在了末日七号基地顾常山面前,让他能明确知晓,此刻中微子望远镜基地的建设已经进入正轨。
所有技术难题都已经被解决。接下来需要做的仅仅只是维持资源和人力的投入而已,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如期完成建设已经是可预见的目标。
他的视线放到了另一个地方,青湖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那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同样基于国内庞大的全工业门类产业链,在不计成本、不计投入的动员之下,所有障碍也全部解决,建设进度正在稳步推进。
同时,国内已经投入运行的罗洪中微子望远镜已经由专门小组完成了接收。
国内的事情已经完成,那么,该着手国外的了。
五台中微子望远镜,三台引力波望远镜……必须要纳入到观测网络之中,直接与北极四号超算连接,实时共享一切观测数据。
唯有如此,才有望在末日来临,到江阳死去的这短短两分钟观测窗口时间内收集到足够的数据,为下一世送去关键情报。
孙长河的信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