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疑惑之色:
“陛下忧心过重了。
如今通商已开,西夷商船载银而来,江南漕运亦能将白银输往京城,且民间藏银虽多,却也在流通,白银怎会突然匮乏?”
作为历经三朝的老臣,方从哲从未想过“白银枯竭”这等隐患。
尤其是在通商了之后。
这次西夷就送来了两百万两银子,每年有这么多银子输入,大明还会少银子?
朱由校闻言,轻轻摇了摇头,指尖在御案上敲了敲,目光扫过四人:
“方阁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今西夷诸国在海外交战,商船往来大明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这通商赚来的白银,恐怕也就这几年光景。
更关键的是,我大明本土,几乎不产白银!”
天启年间明朝国内白银年产量约12万两,一旦没有白银输入,银荒很快就会出现。
皇帝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四人心中激起波澜。
朱由校看着众人沉思的表情,继续道:
“市面上的白银,要么是早年西夷运来的,要么是民间代代相传的。
若日后西夷白银断供,民间藏银又越积越多,市面上的白银只会日渐稀少。
到那时,一两银子能买的粮食翻倍,百姓种一亩地赚的粮食,换不来够交赋税的白银,难道要他们卖儿鬻女不成?
一条鞭法虽好,可若没了白银,便是空谈!”
四人的眉头齐齐皱起,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此前只想着如何收税、如何节流,却从未想过“货币本身”的隐患。
叶向高沉吟片刻,缓缓道: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
这白银匮乏,并非朝夕之事,可有应对之法?”
李长庚作为户部尚书,最是务实,当即起身问道:
“陛下是想改革税制?比如恢复‘实物税’,让百姓交粮、交布,而非白银?”
这是他能想到最直接的办法。
但他却也知道实物税的弊端。
实物运输不便,损耗极大,户部核算起来更是麻烦。
而且实物税更加助长贪污。
朱由校却摇了摇头,目光变得愈发深邃,他盯着四人,一字一句道:
“实物税非长久之计。
朕今日召你们来,是想问:重发‘大明宝钞’,到底有没有可能?”
“大明宝钞?”
四个字落下,暖阁内瞬间陷入死寂。
方从哲端着茶盏的手顿在半空,叶向高的眉头皱得更紧,李汝华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