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其与李倧相互牵制,确保大明撤军后,朝鲜仍需依赖大明。
待大局初定,便留下少量兵力驻守义州、釜山,主力则迅速撤回天津,备战荷兰。
战略既定,毛文龙心中再无迟疑。
他连夜调整部署,将驰援平壤的兵力分为两路:
一路由水师副将统领,借水路直插平壤外港。
另一路由自己亲率,以骑兵奔袭,解李倧之围。
夜色深沉。
义州港口的战船已悄然升帆,甲胄的碰撞声、水手的吆喝声在寒风中低低回荡,只待天蒙蒙亮,便扬帆起航。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的清晨。
天还未完全亮透。
东方的天际只泛着一丝鱼肚白,天津水师的船队已驶离义州港。
数十艘战船列成整齐的队形,在鸭绿江上劈波斩浪,船帆上的“明”字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水师副将立在旗舰的甲板上,目光锐利地盯着前方的江面,手中的令旗不时挥动,指挥船队调整航向。
他们的目的地是南浦,平壤的外港,位于大同江入海口北岸,距离平壤仅七十里,顺江而上,一日便可抵达。
船队行至大同江入海口时,天色已亮。
副将下令船队在南浦外海停泊,随后挑选两千名精锐水师士兵,换乘朝鲜当地的小型板屋船。
这种船吃水浅,灵活性高,适合在狭窄的江面上航行。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副将站在船头,对着士兵们高声喊道
“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眼前,今日便要冲破朴熙的封锁,破平壤!
封妻荫子,就在眼前!”
士兵们齐声应诺。
板屋船依次驶入大同江,逆流朝着平壤方向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
毛文龙亲率两千骑兵、两千步卒,已发兵前往平壤城北二十里外大城山山谷。
骑兵们身着轻便甲胄,手持马刀,胯下战马喷着白气,在雪地上疾驰。
当然。
他们其中有一半是重甲兵,只不过赶路不能穿戴甲胄,甲胄都放在随行驽马身上。
步卒们则背着弓箭与长枪,踩着骑兵留下的蹄印,快步跟进。
毛文龙勒马立在一处高坡上,望着身后绵延的队伍,眉头微蹙。
朴熙的流民大军虽多是乌合之众,却占据人数优势,且装备了建奴遗留的武器,若不能尽快赶到,绫阳君怕是撑不住。
“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一日内抵达大城山!”
他对着身旁的亲兵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