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在蓟镇一日,定替陛下守好蓟镇,不让建奴、鞑子踏过一步!”
最受瞩目的当属老将陈策。
他因连场血战、屡立奇功,被晋封“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正一品),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
当内侍将象征伯爵身份的金印交到他手中时,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竟也红了眼眶,声音带着颤抖:
“臣虽老,却还能提刀上马!愿为陛下再战十年,直捣赫图阿拉!”
将领们的封赏一一颁完,校场上的气氛也推向高潮。
随后。
便是普通士卒的犒赏。
凡是参与红河谷、铁岭、开原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家属免徭役三年。
伤残士兵则授予卫所闲职,终身领取半俸。
当士卒们排着队,从官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银子、叠得整齐的布帛时,校场上的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一个年轻的士兵捧着五两银子,手指反复摩挲着银锭边缘的齿痕,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他是从陕西来的流民,投军只为混口饭吃,从未想过能得到如此厚重的赏赐,这五两银子,足够让远在家乡的母亲和妹妹过上一年好日子。
还有一个失去右臂的老兵,接过“卫所闲职”的文书时,老泪纵横:
“这辈子跟着陛下打仗,值了!就算没了胳膊,往后也有饭吃,不用再担心老无所依了!”
士卒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银子或布帛,对着高台方向高呼“陛下万岁”,那声音里没有丝毫敷衍,满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与忠诚。
熊廷弼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历朝历代,多少军队因“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而士气涣散,最终溃败。
而如今,陛下用实实在在的银帛、官职、恩典,践行了“有功必赏”四个字。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比任何严刑峻法都更能凝聚军心。
此刻,在辽东将士的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陕西兵”“浙江兵”“辽东兵”的区别,也没有什么“将领”与“士卒”的隔阂。
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跟着陛下打仗,有功必赏,有苦必恤。
他们心中,现在也只有一颗共同的“太阳”,那就是大明皇帝朱由校。
若是此刻有人敢说陛下一句不是,这些刚刚领到赏赐、心怀感激的士卒,定会毫不犹豫地拔出刀来,与那人拼命。
“都是忠臣啊!”
见到士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