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明的天下,恐怕真的会陷入混乱。
可“徐徐图之”,朱由校却不太认可。
一旦放缓节奏,那些反对新政的旧臣,便会借机拖延、阻挠,甚至暗中破坏。
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也会趁机巩固势力,让清丈田亩、整顿税政的努力付诸东流。
新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谓“徐徐图之”,到最后很可能变成“不了了之”。
矫枉必须过正!
改革从来不是温和的调整,而是对旧秩序的打破与重塑。
若一味追求“平稳”,畏惧“动荡”,恐怕永远也无法触及大明积弊的核心。
辽东战事需要钱粮、山西、陕西的民乱,随着天灾加重,已经有了爆发的征兆。
四川土流矛盾,日益加重,或许一颗小火星,便能引发一次动乱。
至于大明各地,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百姓困苦
他没有时间“徐徐图之”,大明也没有时间等待。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花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
叶向高闻言,心中一震。
他没想到,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将他那些非常刺耳的话都听进去了。
陛下居然还是虚心纳谏之君!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朱由校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叶向高的认可。
这位长须老臣当即说道:“陛下虚怀若谷,新政之事,老臣会尽力辅弼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再与两人交谈了半个时辰,眼见快到用午膳的时间了,叶向高、何宗彦这才告辞。
朱由校看着这两人离去的背影,脸上无喜无悲。
就今日与这两人交谈来看,这两人还是可用的。
但有些事情,要做出来才知道,而不是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