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种些杂粮、产量微薄的次等田地,今年都被辟出来试种番薯。
毕竟这作物不挑土地,哪怕是贫瘠的沙土地、坡地,都能扎下根去。
“哦?收成怎么样?”
朱由校立刻放下手中的朱笔,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如今大明朝天灾不断,南北多地时有饥荒,若是番薯真能高产,无疑是给百姓的生计加上了一道保险,粮食危机也能大大缓解。
魏朝连忙将手中的册子呈上,笑道:“从三月下种到如今,足足五个月功夫,顺天府底下皇庄的收成,都记在这册子上了,奴婢特意核了三遍,保准没错!”
朱由校接过册子,指尖迫不及待地翻开。
当看到上面的数字时,他不由得眼睛一亮,呼吸都急促了几分。
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宛平、通州、昌平这几处皇庄,此番竟收获番薯足足三百万石!
折算下来,平均亩产接近一千斤!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振奋。
要知道,这还是初次大规模试种,土地是从未种过番薯的生地,负责耕种的百姓也大多不熟悉作物习性,浇水、施肥都没摸到诀窍。
若是假以时日,让农人们摸清了门道,再选些肥沃些的土地种植,产量定然还能再往上提。
“好!好!”
朱由校连说两个“好”字。
同时心中感慨万千:难怪清朝时,这番薯能让天下人口增至四万万,这般产量,果然名不虚传!
他站起身,在御案前踱了几步,心中已有了计较。
这三百万石番薯,一部分可以留存做种子,来年在山东、河南这些遭灾的地方大面积推广。
另一部分则可以入国库,掺在官粮里赈济灾民。
如此一来,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让百姓亲眼见到番薯的好处,日后推广起来也能少些阻力。
魏朝见皇帝如此高兴,也跟着笑道:“徐大人当初说这番薯‘种一收十,耐贫瘠,抗灾荒’,如今看来,真是半点不假。奴婢已经让人挑了些最大最饱满的,送到御膳房了,皇爷今日也尝尝鲜?”
朱由校笑着点头:“准了。另外,传朕的旨意,让户部和工部立刻拟个章程,明年开春,在北直隶、山东、河南三地,尽数推广番薯种植。
所需种子,从这次的收成里调拨;至于教百姓耕种的农师,就让徐光启从江南那边抽调些有经验的来。”
“不过,番薯收得多了,保存倒是个棘手问题。”
朱由校指尖在册子上停住,眉头微蹙。
“这东西水分大,若是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