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深,国子监的灯火却愈发明亮。
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襄三人将国子监的监生与滞留京城的举子们聚于一处,密室内挤满了青衫儒巾的士子,烛火摇曳间,映照出一张张或愤慨、或激昂、或焦灼的面容。
赵明远立于案前,指尖轻叩桌案,沉声道:“诸位,今日我等所为,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士林清议,为圣贤正道!”
他展开一卷素纸,墨迹未干,正是连夜拟好的奏疏。
陈子瑜接过话头,目光扫过众人:“承天门跪谏风险太大,锦衣卫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但联名上书,却是名正言顺——陛下总不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郑世襄冷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叠早已备好的名册,重重拍在案上:“我已拟好署名之册,诸位只需按序签名、摁下手印,明日一早,这奏疏便会递通政司,直呈御前!”
人群中,一名瘦削的举子挤上前,颤声问道:“若若陛下震怒,追究起来”
“怕什么!”赵明远厉声打断,眸中火光灼灼。
“法不责众!何况我等占着大义名分,陛下若真敢问罪,天下士子必群起而攻之!”
他猛地展开奏疏,朗声念道:“《皇明日报》蛊惑圣听,败坏纲常,更致会试延期,寒士困顿伏乞陛下明察,废此伪报,还士林清明!”
话音未落,监生中已有人高呼:“赵兄所言极是!我等联名,便是千钧之力!”
陈子瑜趁机将朱砂印泥推至案前,率先提笔署名,又重重按下指印。
鲜红的痕迹如血渍般刺目,他抬头环视,嘴角噙着一丝冷笑:“诸君,青史留名,正在今日!”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饥寒交迫的举子们挤上前,争相署名;监生们则故作矜持,却仍一笔一画将名字写得力透纸背。
案上的奏疏越摞越厚,数十页素纸密密麻麻布满姓名,指印交错如赤色蛛网,触目惊心。
郑世襄俯身清点,忽而大笑:“三百六十七人!明日这奏疏往通政司一递,必如惊雷炸响!”
窗外更鼓沉沉,东方已现鱼肚白。赵明远卷起奏疏,以黄绫系紧,低声道:“天快亮了……诸君且回去准备,辰时齐聚通政司!”
众人轰然应诺,青衫身影如潮水般散去,唯剩案上残烛滴泪,映照着那摞沉甸甸的联名奏疏——仿佛一把未出鞘的刀,寒光暗藏。
翌日。
天方亮。
通政使司衙门前,赵明远、陈子瑜、郑世襄三人并肩而立,身后簇拥着数百名国子监监生与滞留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