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舅王昇相谈甚久,朱由校甚至留了他吃了午膳,这才让他离去。
四卫营掌管宫禁,又是现阶段他能够直接掌控的武装,必须要交给完全听他的话的人。
不管是李如桢,还是徐应垣、朱纯臣这种的,朱由校都不放心。
至于魏忠贤、魏朝等人,让他们掌兵,不是好事。
狗急了会跳墙,也会咬人。
很多事情,你不能等他发生了,再去处理,而是要预防他发生,不给他发生的土壤。
毕竟,一旦事情发生,做再多的补救也没用。
防范于未然,这是朱由校的处世之道。
“让刑部主事洪承畴入殿。”
在朱由校与国舅王昇用午膳的时候,洪承畴便已经在殿外候着了。
如今国舅走了,朱由校自然要见洪承畴了。
说实在的,朱由校听过洪承畴的大名。
但这个名声不太好。
极具争议这四个字,或许可以评价他的一生。
洪承畴早年作为明朝重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镇压农民起义,却在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后降清,成为清朝统一中原的关键推手。
作为务实主义者,他助清廷招抚江南、稳定统治,客观上减少了战乱对百姓的伤害;但作为传统士大夫,他的变节违背了儒家忠君死节的伦理准则,被明清士人斥为贰臣。
只能说洪承畴不是硬骨头,对大明的忠诚度不够。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而怎么用这个人才,是他这个皇帝要考虑的事情。
“臣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朕安!”
朱由校打量着跪伏在殿中的青年人。
如今的洪承畴,还未满三十,人生也没有经过太多的波折:
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
好在遇到贵人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使其重返校门。
万历四十三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
过了一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
他的人生波折不多。
但幼时的贫穷,让他养成了自强的性格,更在逆境中养出了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