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军依然严格遵守军纪,从未骚扰或抢夺当地居民。
他们战斗力强,纪律严明,朝鲜人民甚至沿途为他们树立纪念碑。
在平壤战役结束后,驻朝明军逐步撤离归国,戚家军也返回了石门寨的基地。
寒冬时节,朝廷拖欠军饷已久,士兵们饥寒难耐,生计艰难。
最终,他们忍无可忍,集体向总兵索要欠薪,要求兑现之前承诺的薪资和登城奖励。
总兵王保命令士兵次日到校场领饷,戚家军满心欢喜,期待问题得到解决。
结果却是被精心准备在校场的弓箭手、鸟铳手,将这一千三百为大明朝出生入死、唯一不扰民、不害民、作战英勇无畏的戚家军嫡系部队,尽数击毙。
而且,当伤亡人数超过一半时,王保走进校场开始逐个点名,每叫到一个名字就立即处决,场面血腥恐怖,令人胆寒。
这些士兵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
接到命令后远赴他乡打仗,本想靠战功出人头地。
结果打完仗回来,不但没得到奖赏,连命都保不住了。
事件发生后,朝中意见分为两派。
戴士衡和汪以时提出,戚家军只是索要军饷,并未叛乱,却被王保用计杀害,应当追究责任。
兵部最终决定,将此事定性为南方军队叛乱,由王保负责镇压。
明神宗为此特别表彰了王保。
剩余的戚家军士兵最终被解散回乡,这支昔日明朝的精锐部队从此不复存在。
直到一年半后,日本人再度侵略朝鲜,朝廷这才慌忙的命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去把这些被遣散的戚家军老兵叫回来。
结果戚家军老兵宁可饿死,也没人愿意来,最后,吴惟忠只能在浙江其他区域重新招募了3785人,仓促应战。
新募的浙兵根本没时间训练,吴惟忠也已经年迈,没有精力重新打造戚家军了。
之后新募战兵和当年的戚家军完全没得比,还不如北方兵的选锋。
入朝作战亦泯然众人矣。
如若不是戚金重新归辽,带来了不少戚家军老兵,并且重新训练了这批浙兵,恐怕今日演武的戚家军,就不是这幅模样了。
“你这丘八,说甚呢?”
老兵喊冤,可把戚金急死了。
蓟州兵变毕竟是万历皇帝命兵部下的诏书。
若是平反,要牵连多少人?
新君登基未久,便要驳斥皇爷爷的诏命?
这不是逼迫陛下吗?
戚金现在已经不奢求平反了,只期望朝廷对如今的戚家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