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辽东问题,若发现有什么问题,及时上奏。”
孙承宗当即点头。
“辽东危如累卵,臣必定不负陛下重托。”
让孙承宗去辽东考察考察,不求有什么进展,只求辽东局势不要似历史一般彻底糜烂。
“太仓空虚,辽东靡耗甚众,孙卿定策之时,也要考虑国家的能力,莫要抵御了建奴,百姓却被压榨到到处造反的地步。”
被皇帝点了一下,孙承宗面有异色,他确实是有大修防线的意思,只是还没写出奏章来而已,不想陛下居然能未卜先知?
孙承宗思索片刻,索性便将自己的御敌之策禀呈皇帝。
他稽首而奏,说道:“臣启奏陛下,臣确有修城固边之策,缮城筑堡固费帑金,然以数岁计之则殊有裨益。昔汉武筑朔方城,虽劳师动众,终弭匈奴之患;唐宗置受降城,虽糜费百万,竟省边军之戍。
今辽东诸堡倾圮如败絮,虏骑朝发而夕至,岁调客兵糜饷何止百万?若得缮雉堞、浚壕堑、联烽燧,使百里相望,虏至则坚壁清野,退则出奇邀击,三载可成永久之固。
此所谓'工费虽巨,省饷实多;将士少折,国本愈厚',伏惟圣裁!“
朱由校缓缓说道:“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城池,再坚固的堡垒,也会从内部攻破,靡费甚重,后勤无法保障,若被攻破,岂非工费靡巨,耗饷实多;将士多折,国本愈薄?”
历史上,孙承宗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锦州为前沿,构筑纵深防御体系。
沿线筑造大小堡垒数十座(如大凌河堡、松山堡),屯田驻军,形成“以守为攻”的战略态势。
短期之内,确实有不小的成效,宁远之战、宁锦之战,都是以建奴败退,明军胜利结尾。
然而,防线耗银颇巨,却不能对建奴有大的杀伤,只能击败,不能歼灭。
加之官场、将门贪墨,土地兼并严重,屯田失败,驻军逃散,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只是外面看起来厉害而已。
到了后面,建奴战略调整。
皇太极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墙子岭破口,直逼北京,围困锦州、松山,切断补给线,迫使明军野战。
所谓的永久之固,也不过固了几年而已。
“结堡寨,是在打呆仗,孙卿此去辽东,无须担忧战败,有朕在你身后顶着,没人能够将你弹劾下去。”
实际上,孙承宗之所以采取守势,其实也是怕出错。
不仅仅是孙承宗,整个大明的将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为你一犯错,战败了,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