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是专门加工过的木炭了,尤其是那些燃烧后没烟尘的木炭价格更是普通人不敢企及的。
底层百姓暂时用不上蜂窝煤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配套的炉子买不起,或是认为压根儿就没必要去买。
人们已经习惯了活在自己舒适圈内,按照一种熟悉而又传统的方法运转,短时间内很难去改变。
而那些中产人家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却比较高,往往一条弄堂有一户人家使用了蜂窝煤,其他人去参观过后,只要有闲钱的,通常都会买上一整套。
如此一来,每天到三个工坊往外运蜂窝煤以及配套炉具的车辆,包括独轮车、板车、马车等,络绎不绝,更有人干起了中间商的行当,大批进购回去后,加价进行转卖。
……
……
蜂窝煤的热销,带动了西山煤矿的快速发展。
之前买下煤矿的商贾,抓紧时间生产,并且想把这种经营模式推广到全国。
毕竟张延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垄断这个行业,或者说,开采煤炭和制造蜂窝煤,更多是为造福百姓,让大明百姓能熬过寒冬,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
由此带来的利润,被张延龄用在了继续开发煤矿、铁矿,以及冶炼钢铁上,再就是筹募钱粮运往南方,充作治河之资。
目前的张延龄,地位卓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就在于他做的事,旁人都做不了,哪怕朝中文臣对他进行攻击,皇宫体系下的中官也想从他的生意中分一杯羹……但张延龄开设的赛道,不是他们想进就能进的。
门槛实在太高了!
张延龄能够赚取的银子,旁人连想都不敢想,更无法模仿,哪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却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再也没人愿意斥资与张延龄展开竞争,就算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也以巴结张延龄为主,力争获得张延龄的认可,如此才有喝汤的可能性。
想吃肉?
不好意思,全看你们的表现。
京师内暗流涌动,随着财富的再分配,一部分徽商很着急……尤其是李吾唯等在京师盘踞多年的徽商,在这次煤矿竞拍中他们多数没有参与,就算出席了拍卖会的也嫌价格太高选择了收手。
回头看到煤炭开采的利润无比巨大,甚至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再想加入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政策方针已敲定,朝廷的保障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对商贾利益的保障非常全面,再加上各煤矿已有主,且短时间内朝廷不允许外包转让,让那些入局晚的大商贾追悔莫及,便尝试从别的地方运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