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就是在等边关进一步的结果传来。
“如果李孜省先胜后败……哪怕是先胜而后无作为,这对令尊的名声也有极大的影响。”
张延龄惊讶地问:“为何?赢一场还不够,还得接连赢不成?这算那门子道理?”
“主要是……”
沈禄显得很为难,“先前李孜省领兵取胜的方法太过取巧,凭借一场偷袭取得军功,而后见好就收,马上退兵回关口,任由鞑靼人在边关一带肆虐,甚至李尚书还把人马全都撤到了偏头关,导致上百里长城防御空虚,给了鞑靼破关而入的机会,大有……守成而不知进取的意思,分明是……唉!”
张延龄点头道:“我明白了,朝中人希望李尚书能一鼓作气,有优势要出击,没优势也得出击,哪怕拼到最后一人,也不能落了大明的威风,是这意思吧?”
“啊?”
沈禄微微一怔,想了想,又赶忙摇头,“并不是如此。”
“哦,那我又明白了。”
张延龄笑道,“其实朝中人认定,李孜省应该出兵,但在李孜省出兵后,却认为他轻敌冒进。
“而在李孜省冒进后,又认为他应该小心谨慎,在其谨慎行事后,又认为他应该无所畏惧……总之李尚书做什么都是错,因为不是按照朝中人的设想去做事,是这意思吧?”
“啊?”
这下沈禄彻底麻爪了。
一老一少就这么坐在那儿,僵持了很久,沈禄方才无奈叹息:“延龄,其实很多事,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全在于……像你说的,立场不同而已。”
张延龄点头道:“姑父说得对。就是立场不同。所以明知道立场不同,做什么都是错的,那为什么还要在意那些人如何看呢?”
“什么?”
沈禄满面不解。
张延龄道:“在这种情况下,能带兵打胜仗,彰显大明的威风,让陛下觉得满意,能让没有立场的普通百姓觉得振奋,这不就够了吗?为什么一定要按照那些对家父和李孜省有偏见人的立场,去办事呢?”
“这……”
沈禄想了想,点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接下来还能取胜吗?”
张延龄笑道:“彰显国威,也不一定非得在战场上一较高下,能彰显我大国威风,让百姓身负自豪感,让陛下对天下人有个交待。让陛下的君威更盛……不就行了吗?”
“这……就是说,令尊已有了进一步的打算?”
沈禄听完后好像多了一点自信。
张延龄道:“家父虽在病中